科学启蒙:怎样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我儿时的梦想一直是当个科学家,勤勤恳恳,为国效力。奈何天资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高二选了文科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然而科学工作者在我心中依然是个很酷的工作,我想很多家长应该和我有同样的想法,特别是当看到孩子在家摆弄器械或者盯着电视上的天文纪录片看得津津有味时,心中不免开始期待:或许我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家长能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已然难得,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保持热情。那么对于一个还在学龄前的儿童或者小学生,家长该怎么做呢?
1.明白什么是科学?
家长若想让孩子了解科学,首先自己要明白什么是科学?说到这,很多家长可能会说:“科学我知道呀,科学是人类之光,是第一生产力!”这其实只看到了科学的一部分,把焦点放在了科学带给人类社会的重大成果,忽视了科学的本质。在我看来,科学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科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科学,是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在教育领域,当科学作为一门课程被教授时,或者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科学相关的话题时,不仅仅是灌输一大堆既定科学知识或者原理那么简单,了解观察他们的思维模式才是科学教育基础环节的重中之重。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了:“一个3,4岁的小孩子,字都不认得几个,还能有自己的科学思维?”非也,大人总是喜欢站在长辈的角度上去评判孩子,殊不知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被社会磨平了棱角的人无法比拟的。教育工作者Vygotsky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孩子的基本逻辑能力。被试者需要将22块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底部写有不同单词的砖块进行分类。有些孩子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类,而有些孩子已经会按照颜色或者大小进行区分,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在实验人员提出分类中有错误时约会及时改正。这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分类就是科学中最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if we believe that children posses their own theories, interpretations and questions, and are co-protagonists in the knowledge building processes, then the most important verb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no longer ‘to talk’, ‘to explain’ or ‘to transmit’-but ‘to listen’.(Rinaldi, 2006)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理论,理解和疑问,在知识建构中担当主角,那么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不是“说”,“解释”或“传达”,而是“倾听”。)
2.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观察和探索自由
0-5岁的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世界感知世界的阶段,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充分调动五官去探索未知领域。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被限制自由活动,这不准碰那不准碰,打翻了物品还要挨罚挨骂,那么对外界的求知兴趣自然会被遏制,更别说激发对科学的热情了。家长这时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保护者,同时也是陪同者,为什么我说是陪同者而不是指导者,就像我在前文提到过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家长不能横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于孩子身上。举个例子,孩子在小区公园里玩时去捡地上的落叶,或者徒手挖花坛里的泥土。你会怎么做呢?是眉头一皱,一边把孩子拉走一边说“脏脏脏”,还是蹲下来看看孩子在干什么,甚至是撸起袖子和孩子一起挖泥土。这个过程里孩子不仅了解到了泥土的触感,知道了泥土的作用,同时还加强了你们的亲子关系。至于弄脏的双手…回家洗洗干净就好啦!
3.十万个为什么
都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私以为求知才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科学最基础的环节,提问与质疑是需要家长在孩子身上着重培养的重要品质。疑惑导致求知欲,求知欲可以让孩子自由思考探索未知世界。孩子其实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和成年人比起来拥有质疑一切的勇气,即使这些质疑看起来幼稚可笑,但那其中蕴藏着思想的萌芽。
家长可能会问:“我又不是理科出身,孩子问的很多问题我也不会回答,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个段子:一个孩子问他爸爸“爸爸,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啊?“ 爸爸怒气冲冲地回答道“这么简单的光散射原理都不懂?当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与空气分子发生瑞利散射,因为蓝光比红光波长短,瑞利散射发生得比较激烈,被散射的蓝光布满了整个天空,从而使天空呈现蓝色,但是太阳本身及其周围呈现白色或黄色,是因为此时看到更多的是直射光而不是散射光……”说完爸爸生气地把孩子打了一顿。虽然这只是个笑话,却反映出很多家长揠苗助长的心态,想让孩子小小年龄就懂得一堆科学道理,可他的兴趣是在观察天空颜色上,而你却劈头盖脸说了一大串专业术语,你觉得孩子能听懂吗?下次还想问你问题吗?你只需要用孩子会的语言简单告诉他,即使你对这个完全不了解,也可以告诉他“呀你可难倒我了,我们一起去查资料了解一下为什么吧!”孩子这时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孩子天生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提问。家长可以担当提问者的角色,一步步推动他们思考。下面是一个场景事例,家长可以在多种情况下灵活运用。
(某冬日)
家长:天气好冷呀,宝宝你盯着窗户外面在看什么呢?孩子:树上有只鸟。
家长:是呀,小鸟就这样站在树上不觉得冷吗?
孩子:嗯…可能因为有羽毛吧…
家长:嗯…有道理,诶,宝宝你有没有觉得冬天的小鸟跟别的季节不太一样?
孩子:嗯…好像数量少了点…
家长:是啊!我们春天去公园春游的时候看到了特别多的小鸟,各种颜色的。看来有一些小鸟飞走了
孩子:飞去哪了呢?
家长:可能觉得这里太冷了,飞去温暖的地方
孩子:温暖的地方…啊!那一定是有阳光的地方!
……
科学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需艰涩的数据,难懂的原理,即使是最简单的生活常识都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要与孩子充分配合,观察为基础,玩乐为方式,提问为导向,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才能激发并保持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参考资料
Milne, I 2010, ‘A sense of wonder, arising from aesthetic experiences,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nquiry in primary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ol. 21, no. 2, pp. 102–115.
Britt, C & McLachlan, J 2015, Children as scientists, Unearthing why : stories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with children, Pademelon Press, Mt Victoria, New South Wales, pp. 73–83.
MacDonald & Rafferty, 2015, Investigating math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vx公众号:木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