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社交产品还有发展前景吗?
最近这两年大家对私密社交产品的尝试变少了,之前很多公司对此都有过尝
试。早先无觅也是一款明星产品,新浪还推出过自家的新浪密友,不过现在这
些产品都已经很少见了,就连国外的Path现在也很少有声音了。
线上社交之所以有需求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的,朋友之间难免都会分
别,当两人不在同一个地方了彼此就需要一个联系工具。
生活中会有很多分别的场景,学习中,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都会有一次毕
业,毕业就意味着原本在一起的同学分开到两个学校。工作中,原本在一家公司
的同事,也会因换工作的关系,而不在同一个城市。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联系
工具,而社交网络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人们物质上的成本而且让人与人之间交流的
信息更加丰富。
私密社交是基于现有社交网络基础上的对用户交流更深层次的满足。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心中对待朋友是分层次的,有些朋友
我们称得上是兄弟,有些朋友被我们看作是闺蜜,有的被看作是淡淡之交。虽然
大家都不会对朋友说心里的这种想法,但是从每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
对朋友的重视程度,而且会相差很明显。
社交的对象,包括亲戚、朋友(包括同学)和恋人,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人群。
要说这三个人群在社交网络上成为好友可能性的大小,我做了个排序,朋友>恋人
>亲戚。
无数的研究报告告诉我们,孩子其实并不愿意在互联网上与父母成为好友。甚至
不愿让父母看到自己在网络上的动态,很多人都在会朋友圈中屏蔽自己的父母。
亲戚这个群体并不包括父母,主要是指兄妹。中国的家庭大多数为独生子,撇开
亲兄妹不讲,如果亲戚家的孩子跟你不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感情相对来讲要淡
一些,而且受限于亲情关系,交流的话题上会有所顾虑。所以在社交网络的通讯
录中占最大比例的就要属朋友这个群体了。
现实情况中,一些我们不想成为朋友的人也在SNS上与我们搭建了好友关系,虽并
非个人意愿,但迫于某些因素也不得已。这就让私密社交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
因为有些信息我们只想分享给特定的朋友。而这一点,已有的社交网络如人人、
开心是做不到的,他们没有将用户的好友依据他心中的重要性分组,仅有的一个
功能应该就算“特别关注”了,但显然这个功能并满足不了用户私密社交的需
求。
说到私密社交的产品形态,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例如path和新浪密友这样的纯密友社交平台,基础关系链就是
所谓的密友,提高好友的门槛,只邀请与自己关系更铁的朋友成为好友;
另一种是例如朋友网圈子这样的,基于社交网络基础上的对好友进行再
分组,在普通朋友的基础上把一些特别好的朋友集中到一起,大家可以在一
个私密的空间中分享一些私密内容。还无法判断两条路谁对谁错,都在摸
索。
我一直认为私密社交绝对是有需求的,但问题是这个需求量有多大。人是情感很
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性格差异,而这种性格差异又体现在大家对待同一件事
情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对私密内容的定义是不同的,问题就在于用户的私密
内容有多少。还有一个问题是用户是否愿意给予,当其有了比较隐私的内容后,
是否愿意在私密社交平台上分享。
对用户而言,实际上是找一个心里期许的倾诉对象,更多的是满足心理上的宣
泄。如果私密社交产品的目标就是要让用户把自己当做宣泄渠道,也算是真正起
到作用了。
对于私密社交而言,平台能做什么?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好友上传的内容多少,而平台本身
的功能以及隐私设置,就会影响用户上传内容的数量,间接影响到用户的活跃
度。
如果我们想更完善的满足用户私密社交的需求,需要用户对自己的好友进行多维
度的划分,用户发表内容时也需要根据其内容设定目标好友,然而这对于用户来
说操作成本太大,用户的使用意愿肯定不高。
可要想做到真正的私密社交,这样的功能需求又必须存在。希望以后会通过技术
的方式降低操作成本,那样的话用户的情感表露会更多一些。
行业内一直有把微博界定为媒体还是社交产品的议论,从好友关系的搭建机制
讲,微博本身的关系建立系统过于开放。不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用户关
系建立的前提是两者都要同意。微博不能改变这个机制,因为一旦改变,微博的
整个系统就会破坏,到时候就成了四不像。
不过微博现在确实在用户的私密上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对好友的分组,发布私
密微博,屏蔽某人的微博状态,设置某条微博仅好友圈可见等。
根据人的重要性,让用户对其粉丝进行分组,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让用户对其信
息进行特定设置。不管微博上线这些功能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的微博确实能够当
作一个私密社交产品来用。
总而言之,私密社交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用户私密内容的数量,一个是用户
习惯的培养。对这两个问题,还没有答案,只有做了才知道。只是很多公司可能
已经不愿意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