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散文精选》阅读笔记(三)
刘心武《今年春节的饹馇盒》写作家刘叔与普通农民三儿几十年的友情。点点滴滴,历历如见。看过去平淡无奇,然细节总是难忘。饹馇盒也只是普通的面食,而友情却是无价。他叫他刘叔,叔字拖着长音;他叫他三儿,儿字几乎和三连成一个音,地道的京韵味儿。刘叔只认他家的饹馇盒,只坐他的低档车去录制节目,三儿请刘叔给儿子证婚,给孙儿取名,在刘叔的温榆斋喝得酩酊。三儿何其有幸!
陈世旭《自行车咏叹》咏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拉煤气罐,接朋友,送儿子上幼儿园,进城办事,带同学,都是生活琐事,然而有时让你幸福,有时让你尴尬,有时让你骄傲,有时让你后怕。每一段回忆后的过渡句也是点题。
裘山山《年龄这回事》由一阔别三十年的文友互相认不出,而生发感叹,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放收自如,趣味横生。
乔叶《北京的“某”》可作三部分来读,第一是写常出差北京和初居北京的适意,这里面有小日子好打发,有小时光好消磨,有万人如海一深藏的小自在;第二是写房山小住,和陌生人可以有节制地聊天,看看城郊新鲜菜蔬的小清新;第三是有无所不谈的好友,没有任何遮掩、任何客套。题中的“某”未必是专指人,也可以指这个地方心心念念着的一切。写得很有灵性,很通透。散文大概真的是属于小女子的,写点小喜悦,小情趣。就像是小玩意儿,可以随手把玩,摩挲。
杜卫东《误会记》写近视眼的苦恼和尴尬,有同感。重细节描写,如与陌生人微笑招手,问熟人叫什么名字,可下饭,亦可喷饭。结尾句也是我想说的,“生活中我们不希望被人误解,常常是没有机会辩白。”
吴周文《老船》是辛酸的家史,老船就是漂泊的家,这种生活屡屡让我神往,然而个中滋味惟有作者知。运砖为业,居止无定,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在船上,连河面上漂来的西瓜皮都能救命。其父能唱女声,几乎乱真,给一家人带来了欢笑。水上能给二伯捡到媳妇。拉纤辛苦,但闲暇之余捕鱼捞虾又能给家人改善伙食。船上生活跨越两个时代,老船最后被闲置在生产队的河边,老骥伏枥,直到沉没,带给人一声叹息。
绿窗《民间五月的风》(节选)写节日旧俗,写故乡,写母亲,写儿时回忆。用语不避俚俗亦求古雅,比如“风落落吹,一层层楼门上荡着深红葫芦绿桃枝,山鬼呼啦啦蹦将出来,雷填填兮雨冥冥”,比如“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见那葫芦色温生动,就月光在牖了”,比如“杏枝一身戎装探出来,搭在鸡窝上,打开鸡窝轰出门去寻虫,头上触着金灿灿枣花”。每一句都可以掐得出诗来,而且这类句子还有好多好多。读绿窗散文,让我想到沙湾的刘亮程和吉水的江子。
李皓《一粒稻米的伦常》由一粒米生发的回忆和哲学思考,颇有新景,颇有新语,颇有新见。
蒋建伟《开春大戏》借鉴小说写法,活跃在台前的是幽默风趣的驴脸老汉和演戏化妆功底扎实的杨团长,充盈其中的是一股浓浓的喜庆。有细节,有勾勒,有伏笔,有烘托,有氛围,有人物,有故事,重神韵,一气呵成。而对人物的描写可说是慢工细活,一笔一笔,不疾不徐,人物形象从影影绰绰,到画龙点睛,跃然纸上。
李育善《从苗沟到棣花》写故乡的变化,全都是小地名,但这些小地名里面都有故事。如果不是提到贾平凹,还真不知道这是在商洛,在丹凤。
吴佳骏《西风薄影》(节选)有两节,第一节《兔》,人言可畏,父亲自杀,母亲被迫改嫁,没想到一中学女生有这么一个不幸的家庭,没想到她的心里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怪不得她把兔子描写得这么传神,这么到位。第二节《阶》,石阶之上曾经是一座庙宇,小街上的人走到石阶顶上试图继续前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似乎就有了一点寓言的味道了。文中有一段话意味深长,“谁能保证哪一个老人的记忆是可靠的呢?就连那些锁在档案馆里已写成历史的白纸黑字都可能是错谬的”。
(2023.10.1.9:23~10.2.18:15.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