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平台简友广场想法

《嗝嗝老师》:这是一部值得去欣赏,却不必去效仿的教育影片

2020-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无趣的土豆

《嗝嗝老师》这部影片从2018年10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以来,一直热度不低,它是由西达夫·马贺拉执导的一部印度教育类电影。从2018年至今这么久,虽久闻其盛名,但是我一直没看过这个影片。直到前天晚上,正巧看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这部影片,这才有机会看完。《嗝嗝老师》的豆瓣评分是7.5分,算是一个不低不高的水平。整个影片,以患有妥瑞氏症的奈娜·马图尔的求职和执教经历为主线,想表达出一种“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部影片讲述了拥有双学士学位的高材生马图尔,天生患有妥瑞氏症。她从小就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无障碍交流,因为妥瑞氏症会让她止不住地发出打嗝声。就是这么一个先天不足的人,却想当一名需要优秀语言教学能力的老师,自然会遭到所有学校的拒绝。在经历了五年拒绝后,她终于被圣诺特克斯中学试用,教全校最差的9F班。马图尔在最初先是经历了“坏学生们”的捉弄,但她不气馁,最终将差学生们教成了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正是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剧情也相当不错,最终的评分却不高不低。我认为,原因就在于《嗝嗝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看似生活百态,其实高高在上,是只可远观,却是难以复制的成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同样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无论是情节上的把控,还是对人物性格上的塑造,都堪称这类电影中的典范。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嗝嗝老师》的优势,并在最后谈谈我对这个电影整体的辩证看法。

第一个方面:影片直击当今印度社会格差,从而导致了教育两极化的痛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早在中国唐朝时期,诗圣杜甫就曾经感叹过贫民的生活。贵族的家门之中,飘出了酒和肉的阵阵香气。可是路边上呢,却是穷人们因饥饿而死。这大概就是唐朝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的直观表现。贫富差距同样可以看成一种社会地位的差距,只不过,在大多数国家,这种差距并非不可跨越。然而,在印度,数千年以来,盛行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地位低下的人,就算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很难出人头地。而种姓制度,粗略来看,可以认为,黑色皮肤的人级别较低。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马图尔老师所执教的9F班学生的肤色相对比较黑,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这些孩子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大概率比较低。

这种固化的阶级分化带来了什么恶果呢?电影最前面的部分,清洁工大叔夏姆拉揭晓了答案。马图尔在第一堂课上,被学生狠狠戏弄之后,向夏姆拉大叔了解9F班的来历。马图尔虽然曾经毕业于这所学校,可是当时并没有9F班。夏姆拉大叔告诉马图尔这些孩子本来都是学校对面贫民窟的公立学校的学生,后来学校被现在的贵族学校圣诺特克斯所侵占,变为了圣诺特克斯的操场,而那些孩子们就只能编入圣诺特克斯。在孩子们父母的那个年代里,种姓制度更为流行,他们天生的社会地位低等,导致眼界狭窄,生活在贫困线,朝不保夕,连同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一样受到歧视。可是,这些吃了上顿,却不知道下顿饭在哪的家庭,就算自己的孩子被编入最差的9F班,也只能忍气吞声。

哪个孩子愿意屈于别人之下呢?即使是贫民家的孩子,也满怀着理想。当马图尔家访的时候,有位爸爸甚至告诉马图尔,他的女儿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机驾驶员。这些孩子努力过,他们真的很上进,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社会格差导致不管穷人的孩子如何努力,富人家的孩子永远看不上他们。在我们印象中,本该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也对他们冷漠相待。这些孩子们,连同他们的原生家庭,努力过,彷徨过,期盼过,可最终,被残酷的社会制度狠狠地压倒在地。

他们只是一群叛逆期的青少年,倘若前途是一片漆黑,他们所能选择的只有叛逆去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正是影片所要向我们揭示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尽管这个问题世界普遍存在,而印度因其独特社会制度,却显得格外突出。同年上映的印度影片《起跑线》也与本片在这方面大为相像。之所以两部影片能够大放光彩,与它们都直击了这一社会痛点不无关系。印度的社会问题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在当今印度电影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镜头:贫民窟的孩子痴迷地望着远处,而他们所望着的远方竟是近在咫尺之遥的城市。

第二个方面:马图尔老师的教育方法和人格魅力可敬可叹

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

当看到马图尔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勇怼老资格的瓦迪阿老师,再将一帮“坏孩子们”教育得服服帖帖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看着看着会心一笑。马图尔老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符合了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而且堪称其中的典范。其实素质教育并没有错,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表现。况且,在圣诺特克斯中学,9F班本身就是贫民的孩子,受尽冷遇,十分叛逆,倘若这时一昧地施行高压政策,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说,孩子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冷漠的社会使他们学会擅长以恶意去揣测别人。特别是当他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像马图尔老师这样不停打嗝的语言障碍者时,立刻表现出言语攻击。马图尔老师也明白这些孩子的问题根本所在,她知道,这些孩子只是缺少关爱和引导。我们不妨具体看看马图尔老师为教育这些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马图尔如何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的。

·被学生们捉弄却仍然事事为学生考虑

马图尔老师作为妥瑞氏症患者,说话的时候情不自禁发出打嗝声,特别是紧张的时候。第一节课上,马图尔老师先向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本是出于好心要留给学生电话号码。学生却并不领情,最调皮的学生戏谑地问随时可以打电话吗来暗讽马图尔老师。点名的时候,马图尔老师每点完一个名字就忍不住发出打嗝声,同学们也学着发出“耶耶耶”“哇哇哇”“吱吱吱”的声音,更过分的是,到最后甚至编了一首歌,直接唱了起来。马图尔老师是智慧的,她并不是大吼着要学生们停下,她知道,倘若她的情绪激动,一方面学生不惧怕,另一方面,她更加抑制不住自己的打嗝声。于是马图尔选择了和学生们一起唱,学生们哪里见过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目瞪口呆,停了下来。

可“坏孩子们”给马图尔老师惹的麻烦可不仅于此,他们故意搞坏椅子,让马图尔一屁股坐到地上;他们,张贴马图尔有关性骚扰的海报;他们还和9A班的学生打架;他们故意在教室里留下一个气球炸弹,当马图尔进到教室以后,一下子气球全部炸了出来,甚至惊动了校长。马图尔呢,也不生气,还想尽办法在校长面前为学生们开脱罪责,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她说这些气球实际上是在做化学实验。

影片中,特别是前半部分,马图尔老师被学生们捉弄的镜头有很多,在校长面前为学生们说话的镜头也有很多。有时让人看了不禁对这些“坏学生们”有些咬牙切齿,又不禁对可怜而坚强的马图尔老师心生同情。其实在我看来,正是马图尔的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又敢于直面自己缺陷的品质,支撑着她去忍受来自别人的无情嘲讽,为接下来去帮助学生们的情节做出了非常好的人物形象铺垫。正是因为她的乐观勇敢,才能让学生对她的人格魅力折服,并且使一向对9F班有偏见的瓦迪阿老师最终发自内心地敬佩她和她的学生。可以说,影片在这方面的人物塑造是优秀的。

·马图尔的优秀品质很大程度来自于曾经的校长

马图尔优秀的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并非凭空来的,她原生家庭的高质量生活条件和教育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很大程度上马图尔的成功,来自于幼年时期校长的激励。马图尔天生患有妥瑞氏症,小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发出打嗝声。那时候的马图尔在圣诺特克斯的C班,虽然班级不算差,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是打嗝的毛病可让马图尔受尽了委屈。同班同学们纷纷嘲笑她,就连老师也不理解这种疾病,认为是马图尔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我想,倘若马图尔的人生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她最终一定会成为一个自卑的人。然而,幸运女神眷顾了她,她碰上了这辈子对她影响最大的人。

在某次大型集会中,校长正在说话,幼时的马图尔又一次忍不住发出了打嗝声,全场哄堂大笑。这时,校长让马图尔上台,亲切地问她的名字,得知她患有妥瑞氏症后,问马图尔希望得到怎样的待遇。马图尔告诉校长她只想要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待遇。这时候的校长,说出了让马图尔感激一生的话。他郑重地对在场的所有学生说:“我代表圣诺特克斯中学向你保证,你会得到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待遇,同样的教育。”我想,此时此刻,马图尔的内心是明亮的,虽然她天生不幸,但是成长的路上能够遇到向校长这样真正尊重她的人,却也是一大幸事。我不想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的大道理。但是校长先生,却真真切切的是帮助马图尔打开窗的人。自此,马图尔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普通的老师,只会教书;而优秀的老师,教你做人。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当年受人欺负的马图尔不正像极了现在受老师、学生歧视的9F班吗?马图尔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家庭,本来也应该和其他老师一样高高在上。但是正是因为她遭遇了童年的校园暴力,所以马图尔看来,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正是她曾遭遇过的,自然能够理解他们。这些孩子们真的坏吗?不,其实他们只是封闭了自己,他们自己和家庭都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有个家长对老师说道:“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虽然他们清楚自己的孩子要出人头地很难,但是仍然抱有美好而朴素的期盼。学校不正是孩子们的小社会吗,而这些孩子正处在这个小社会的底层,迷失方向,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走进他们内心的人去引导他们。

第三个方面:马图尔老师侧重以行动去教育学生

关于这点,我们不妨看一看2004年上映的史诗级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评分高达9.3。虽然同属于教育方面的电影,可是对于人物塑造这一方面来说,二者截然不同。这部影片说的是二战结束后,马修老师来到了法国农村的一个“塘低”男子寄宿制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系列被父母社会放弃的孩子们,同样冷漠的老师,以及一个暴戾且势利的校长。马修老师在这个学校中,通过音乐不断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的美,找到自己存在价值。整个影片中,对马修老师的塑造侧重于心理方面的塑造,整个情节也是基于马修的日记本,相当于马修的自传。

而回归《嗝嗝老师》这部电影,马图尔老师从整个影片来看,更像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不同于自传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对马图尔老师的形象塑造往往更侧重于对她的行动方面的表述。并非是说二者的方式孰优孰劣,二者各有特色而已,仅在这一点上考虑,可以算是棋逢对手的两部电影。影片中,对马图尔老师行动方面的人物塑造也很细腻,与前者相比,也丝毫不逊色,我们可以从马图尔老师的“三敢行为”来分析。

第一敢:马图尔老师敢向校长要级长名额

在遭遇了第一节课的失败以后,第二堂课,马图尔老师将学生们带到教室外面,试图用轻松的方式教会学生们知识。可是话没有说上几句,学生就开始站起来质疑他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就算他们再怎么努力,级长徽章也永远不会发给他们。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说的是他们就算想上厕所,也要到离家50米开外的地方,怎么能和9A班的人公平竞争?

马图尔老师沉默了,下了课,她就前去校长办公室,期望能争取到级长名额。可不曾想,级长名额是由学生会主席才有资格颁发,而学生会主席,不同于国内的学校那样是由学生担任,圣诺特克斯的学生会主席竟然是由一向看9F班不顺眼的瓦迪阿老师担任的。瓦迪阿老师作为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一向看不起贫民窟的孩子,处心积虑想将他们赶走。当他听到马图尔老师的请求时,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马图尔老师虽然是一个试用期的新人老师,却并不惧怕瓦迪阿,和他据理力争,终于征得瓦迪阿的同意。

第二敢:家长会没人来,马图尔敢一一家访

很快迎来了家长会,不出所料的是,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家长哪有时间去关心儿女在学校里表现如何。本来是过来嘲讽马图尔的瓦迪阿老师,竟意外提醒了马图尔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开家长会。马图尔老师果真是一个行动力爆表的老师,说干就干,立刻往学生家里去了。众所周知,印度的贫富差距很大,富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马图尔也是富人家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哪里见过穷人的生活。她看到学生赌博被警察追赶,看到家长们蜂拥而至抢水,看到调皮的学生帮忙干活,看到这些穷人们住在破败的屋子......眼前的一幕幕景象,让马图尔感慨万千,可她并未被吓到,相反,她下定决心要去真正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而这些孩子的命运该如何改变,只能通过读书来改变。

学生在聚众赌博 贫民窟的人在抢水喝 干粗活的学生看到马图尔,却假装不认识

什么是F班?不仅仅是成绩差,他们所能享受到的物质待遇也比A班的学生差很多。F班的学生们,每到课余,就只能干些卖菜、聚众赌博、修车的营生,帮着家里减轻负担。这个学生是为什么看到老师却假装不认识,无非是作为穷人家的孩子,掩饰自己无处安放的自卑。

第三敢:平时温柔示人,却也勇敢坚持底线

9F班的学生在马图尔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各自的长处,找回了学习的信心。但是一次偶然,阿蒂什被瓦迪阿老师赶出教室后,顿时觉得委屈,于是对瓦迪阿老师的学生恶语相向。两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马图尔老师及时赶了过来,不偏不倚地批评了阿蒂什。一个优秀的老师绝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教学大纲中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做人的道理。马图尔正是从小认识到做一个正直的人有多重要,这也是她做人的底线。因此,当她发现自己的学生在人品的道路上走向歧途时,会如此大发雷霆。

我的看法: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案例,需理性对待

电影虽然励志,但是终究刻意艺术表达的产物,这是与现实情况格格不入的。我想,之所以这部影片的评分相对于《放牛班的春天》低,原因就在于其中的人物设定巧合过多,并不自然。

电影中从头至尾,一直想表达出9F班的学生是差学生,可是现实生活中,何时有这样一群可以在数学,物理,机械,化学等方面有着如此超群天赋的差学生?从整个情节的发展来说,倘若这些学生不是影片中的学生,而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一些完全对于学习没有天赋的学生,那么整个剧情就将是一个笑话。

除了学生的超乎常人,对于马图尔老师的设定也同样有着刻意的痕迹。马图尔老师,从小生活于富人家庭,接受了贵族教育,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她本身自然是超群的。因为富有,她可以不计成本地大方待人,自然也相对容易让学生对她产生好感。倘若这个“嗝嗝老师”只是一个普通智力水平并且家庭一般的老师呢?那么整个剧情就又该发展不下去了。

因此,对于影片中想表达出的“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教学理念我不敢苟同,在实际生活中,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从其他角度来看,马图尔老师破除了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展现出了即使身处不理想的环境,也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精神,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总的来说,我推荐去看这部电影,去感受马图尔老师的春风化雨,去感受印度社会独特的社会格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