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撼奴性难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4人
天涯不归客
读书有感之《看客中国》——梁晓声
此篇文章主要探讨“国民劣根性”,何为“劣根性”?文章中给出了两个层面的解释,其一:诸如贪婪、忘恩负义、陷害、虚荣、伪善这些人性的缺点和弱点;其二:曾经的“民族劣根性”,即奴性,在这层解释里,作者强调了“曾经”二字。前者从整个人类的角度解释,后者指出中国人的“劣根性”。
那么“国民劣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认为是历史、文化的变迁造成的,举例来说:世界上没有人曾经撰文批判大唐时期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的史料也没有记载,从唐诗就可以看出,其精神上是豪迈的,气质上是浪漫的,格调上是庄重的。早期的宋代诗词如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亦继承了唐诗之风古,但从宋中期及以后的诗词出现了颓废、无病呻吟式的自哀自怜,为什么?因为国家正经受战乱,在人民颠沛流离时除了忧国忧民,思乡思情又怎能有其它情怀。宋被元灭,明被清替,汉文化在此过程中严重流失,就连汉人也沦为下等人甚至为奴,集体奴性变由此开始,正是这种历史经历使国人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奴性。
清朝一亡,知识分子蜂拥而来批判“国民劣根性”,宅心仁厚的君子型知识分子或主张默默地思想启蒙加以改造,或主张实行教育救国,蔡元培教育国人要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那批判无疑令中国人的灵魂疼过,那疼后是抛了奴性的勇”,八年抗战的胜利便与此有一定关系。
今日之国民,早已不是梁启超、鲁迅满眼望到的那奴性成自然,浑噩冷漠乃至麻木的同胞,但仍需不断提高国民之教育。
撼山易,撼奴性难 撼山易,撼奴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