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读《苏轼传》引言所感

2022-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远裳

最近和阅读社团的学生共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阅读面前,人人平等,师生共读本就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所以我可以趁此机会多多了解苏轼,但是只读《苏东坡传》,要达到了解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购买了朱刚的《苏轼十讲》,经朋友介绍,购买了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交叉阅读,互相补充。《苏东坡传》已经读过两次,前几天也读完了《苏轼十讲》,对苏轼的一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要细致深知苏轼,这都是第二手资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细读苏轼的诗文,这是下一步计划。

今天开启《苏轼传》的阅读,引言内容读罢,我脑中浮起一个词:酝酿。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杰出人物的卓然独立并不是偶然的,苏轼也不例外。“一位不朽的巨人,来自故土,来自家庭,他更来自历史和时代”,这句话作为引言的主要概括是非常恰当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或许太俗了,但是引出苏轼的故土是最恰当的。蜀地是神秘色彩浓郁的地方,也是孕育文思的地方,有司马相如杨雄李白陈子昂,那里没有太多的拘束,所以留给文化自由成长的足够空间,留下了“天下诗人皆入蜀”,风土人情如此,怎能不让人留恋?但是最让苏轼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山和那水,澄澈纯净,它带给他无比的欢愉和温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少年苏轼健康、快乐、生气勃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尽管之后他去过很多地方,也定居很多地方,但是他在诗词中常吟:“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想必他提到家乡四川眉山,也总会嘴角上扬。

后世人对苏轼的惊世才华欣羡,更倾恋他的豁达乐观的性情,这归于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的综合影响,这也不是偶然的,源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苏轼出生于中国传统的耕读家庭,母亲程氏慈爱仁厚,教子有方,常以古圣贤的言行来教导儿子,因母亲信奉佛教,也使得幼小的苏轼对佛教并不陌生且更加亲切。父亲苏洵严格但不苛刻,监督儿子的学业,因此,苏轼能够拥有深厚广博的学识素养。知子莫若父,苏洵欢喜于儿子的才华,但也知晓儿子的性情,对苏轼的成长有着更加理性的期望。“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名二子说》)字里行间体会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默默关心和期望,苏轼能够拥有深厚广博的学识素养。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也提到了苏轼的祖父,那是一位性情爽朗,不拘小节的开明之人。

对苏轼家庭和故乡的介绍,在《苏东坡传》中介绍也很多,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比较通俗,偏散文化,而王水照教授更严谨,且有很多诗词佐证,而在《苏轼十讲》中,对此介绍很少,关于苏洵的介绍也是只言片语,对眉山的介绍也是穿插在苏轼一生行踪中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