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卜居(二)
2025-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昨天我们对屈原的《楚辞·卜居》进行了简单的概要。全文以屈原问卜开篇,以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对立设问的语句贯穿,文采斐然,往复盘旋,八对设问,一以贯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此文所展示的屈原心灵,并非是他对人生道路、处世哲学上的真正疑惑,而恰是他在世道溷浊、是非颠倒中,志士风骨之铮铮挺峙。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他竭尽智慧尽忠,却被谗言谤语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上的灰尘说:“您有什么赐教?”
放:放逐。
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蔽障:遮蔽、阻挠。
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因:凭借。
端策:数计蓍(shī)草;端,数也。
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郑詹尹是楚国的太卜,即掌管占卜的官员,是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权威。
屈原在政治失意、谗言蔽日的困境中,希望通过正统的占卜仪式获得神谕指引,以解决“何去何从”的人生抉择。而郑詹尹作为占卜者,正是屈原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指引的对象。
屈原在《卜居》中的痛苦与挣扎,深刻展现了他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悲愤心境。远放汉北三年后,他“心烦虑乱,不知所从”的状态,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所致。
而这种精神困境正是通过一系列尖锐的卜问得以具象化——宁仆忠而危身,还是随俗偷生?宁超然保真,还是谄媚事人?每一问都撕裂着屈原的内心。
本文开篇描述他往见郑詹尹时的神思萧散之状,正告诉我们:一种怎样深切的痛苦和骚动,在折磨着这位哲人的心灵。
这痛苦和骚动的展开,便是构成全文主体的卜问之辞。篇目题为“卜居”,可见卜问的是有关安身立命的大问题。而当诗人发出“宁……将……”的两疑之问时,显然伴随着对生平遭际的庄肃回顾。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