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10堂人生智慧课》之八:平定朱宸濠叛乱,创建阳明书院

2022-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站在书顶听世界

上篇讲了王阳明赣南剿匪成功,任期已满。皇上又安排他马不停蹄地去福建剿匪。

在短短的时间里,王阳明做了很多的功绩,人们都夸他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接到皇上的旨令,年过四十的王阳明匆匆收拾好行李,动身奔赴西南边疆的福建。

躲过鸿门宴,巧擒朱宸濠

一路上王阳明没多想,长途奔波劳累,他只想早点到达,谁知半路,他收到给宁王祝寿的消息,不得不折回。

其实现在的宁王是第四代,当年燕王朱棣对建文帝高举叛旗时,曾利诱自己的亲兄弟第一代宁王与自己共谋大事,承诺夺取天下后,江山一人一半,共治天下。

后来燕王忘了当初的承诺,将宁王赶到江西南昌,得知自己被骗之后,暗自强大自己,慢慢地开始壮大起来了,到了朱宸濠这代,有了取代皇位的野心了。

所以这次王阳明不得不折返的寿宴,其实就是一场鸿门宴。

所有参加宴会的文武官员都被扣押起来,扣上了“乱臣贼子”的罪名。

王阳明幸亏走得匆忙,忘记带官印,怕担责,又叫人回去取官印,所以他们逗留人等取官印之人,在这个时间差中与死神擦肩而过。没赶上给宁王祝寿,避免了扣押的劫难。

王阳明在想,自己忠心报国,绝无归顺宁王之意,好险,要不也众口难辩。

宁王发起攻势,而王阳明却在想,对付宁王,理应“攻心为上”。宁王属于叛军,本来就不得民心,如果他率军直驱京师,国家危也,如果他贪图眼前之利,攻打南京,那么长江南北就有问题,但不影响局势。

如果宁王只想守住老家南昌,那么勤王带兵从四面八方而来,这样宁王必死无疑。

王阳明早已将局势了解得一清二楚,信心十足。

为了牵制朱宸濠,王阳明将计就计,先是伪造了一封两广总制的紧急公文,说五十万士兵直扑江西省府,沿途各军衙要备好粮草,并让这封假公文落入宁王之手。

然后,又手抄一封假回函,要求缓步行军,等宁王出城便在半路埋伏,将其生擒,这封回函也顺利落入宁王手中。

结果,宁王不知如何是好,前怕狼,后怕虎,进退两难,还有王阳明假借给宁王的两谋士写信,感谢他们精忠报国,希望他们自己借机行事,挑拔离间,让宁王众叛亲离,孤寡一人。

后来,王阳明率军攻打南昌城,当时宁王正攻安庆城,后院起火,宁王调回兵马,来解南昌之围,此时宁王军队早已没有了锐气,再而衰,三而竭了,王阳明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地以少胜多了,也生擒了宁王。

短短三十五天时间,王阳明迅速地平定了宁王叛乱。

平定宁王叛乱,心学用至极致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中,将自己的心学用到了极致,对于用兵之法,他自有一套理论,以此心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王阳明在作仗上打的就是心术战,这就是他能文治武的根本原因。王阳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平定了这次叛乱,曾引起很多人的怀疑,也引来了朝中大臣的诽谤和攻击,怀疑他与朱宸濠有勾结,其实这些都在王阳明的预料之中。

所以,谣言还未来之前,王阳明便先申明“平定叛乱乃奉旨行事,武宗皇帝乃最大功臣。”听王阳明夸自己是大功臣,皇帝自然是开心的。

另外,王阳明还践行了自己的“知行合一”哲学,他不但嘴巴上不贪功,而且行动上也不贪功。在活捉了朱宸濠之后,他把朱宸濠交给了钦差总督张永。平叛这么大的功劳,一般人肯定是要在皇帝面前邀功的,但王阳明却丝毫没有表现出这种邀功的取向。

所以,当大臣们一致攻击王阳明时,明武宗肯定是不信王阳明会与朱宸濠勾结的。他丝毫没有刁难王阳明。

当你做了一件贪天大功的时候,最好还是“功成身退”,否则也许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场名言,王阳明自然也是懂的。

所以,王阳明向皇帝提出了辞官,就当时而言,辞官回家是最好的选择。

创建阳明书院,传授阳明心学

公元1521年,武宗皇帝病逝了。经过大臣们的研讨之后,决定立明武宗的从弟朱厚熜为帝,是为世宗,也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嘉靖皇帝。

嘉靖继位,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可对王阳明来说,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大非之后,他对功名利禄早已不感兴趣了,他只想做自己热爱的“学术”,传授心学,才是他一生的宏愿。

公元1522年,嘉靖登基的第二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便借机回老家服丧。

在服丧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解心学,他终于可以安心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了。

讲学期间,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论。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大体上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第一步,在龙场悟道,他得出“心即理”的理论;在他之后的为官和平定宁王叛乱的过程中,他得出“知行合一”的理论;现如今,安定平稳、波澜不惊的环境,使得他得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至此,心学的最后一块版图被补齐了。

公元1524年,王阳明受邀稷山书院讲学,1525年,他创建阳明书院携弟子开始传播“王学”。

他一心一意讲学授徒,其心学理论风摩整个东亚,四方求学者云集响应,形成了一股清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