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简· 读书· 推文汇总书香伯乐推文收录

《秋园》——八十九年浮沉沉浮的一生

2024-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古云梦泽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刚开始知道《秋园》还是在几年前的年度书单上,当时是中国文学(小说类)的第二名。再看到时电子版已经可以看了。电子版标题上写着:“女性版《活着》”,起初我以为是蹭热度,看完才发现,实至名归。

《秋园》和《活着》很相似。故事的时代背景相似,都是从鸦片战争前的近代历经波折到改革开放后,都跨越了一个人的一生。

在这一生中,他们都遭遇无数的苦难,最终挺了过来。《活着》有更高的文学性,文字冷峻简洁,甚至有些荒诞。《秋园》则要更加细腻,更加真实。《活着》的福贵好像是在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但《秋园》里的秋园一家永远在努力地向上,充满了生命力。

《秋园》的细腻和真实在于它记录的是作者的母亲真实一生。作者杨本芬不是专职作家。六十多岁时,母亲离世,她想到要记录下母亲的一生,保留她活过的痕迹,于是她在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开始写书。所以书中有许多口语化和方言表达,也比较有地方特色,许多故事就像真实发生在爷爷奶奶那辈人身上。

秋园的人生,其实比大多数人更加曲折。她的开局是在河南洛阳,作为医者世家受宠的宝贝女儿。然而家族却因为意外衰落。后来秋园嫁给了国民政府职员,又搬到了南京。几年后,抗战爆发,他们又要搬迁到重庆,中途在汉口决定下船回湖南湘阴老家(秋园丈夫的老家)。在湖南艰难扎根,积蓄不断消耗,最后丈夫仁受饿死。后为了求生逃到了湖北,过了一段安稳时光。又在一切好起来的时候丧子,过了几年二度丧夫,而后回到湖南老家,直到因病去世。

普通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就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了,可是秋园先后丧失两个儿女和两任丈夫,自身也经历了重重苦难,读之令人揪心。

纵观秋园的一生,我感受到命运无常和造化弄人。不知道老年的秋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在她记忆里,洛阳的富裕时光是怎样的?犹如梦幻泡影或前尘往事吗?那些在花屋小学教书的日子,和后来穷困潦倒被人骂“旧官僚太太”。这些记忆是如何自洽地存在同一个人的脑海,那是一种怎样的波澜壮阔。

生活没有一双上帝之手的编排,却永远比艺术更加曲折和离奇。阅读时,我觉得有不好的预感时,但往往无事发生。以为平静无波时,噩难却突然以一种无法预料的方式降临,人生的百转千回让人猝不及防。

在读到仁受最终决定回到农村老家时,我感觉他在人生的这个节点上做了不正确的选择。为什么不继续留在政府任职呢?好歹是有稳定收入的。但我没想到他后来却因为在旧政府任职而被打倒,如果继续任职,也许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更大,也许当初不正确的选择十几年以后却变成正确的。

在我读到仁受不愿意置办田产,坐吃山空时,觉得他实在是不负责任。但转念一想,也许按照当时人们正确的想法置办田产然后收租,在多年以后反而会被当成地主清算。事实果然如此,仁受最初逃过一劫,没有被当成地主打倒,反而分到了田地。也许不负责任的行为恰恰规避了以后的灾难,谁也说不准。

当年仁受逞强做好事,把家里的东西送给外人,我骂他傻瓜不会好好待自己的亲人,反而对陌生人好。却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的善举,在秋园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才会有人施以援手。

在整个人生的尺度上,没有人能预料到何时柳暗花明。今天做的看似正确的决定,影响了一生,却可能错过了其他的机遇。看似不靠谱的决定,也许会产生意外的收获。所有个人的努力都如同大海弄潮,也许拼尽全力依然湮灭在一朵浪花中,也许什么都不做也能乘着浪高高跃起。

在这样的无常之下,人生就只有一种要义,就是不论在何时何地,都选择活着。活着是唯一以不变应万变。每个人最终活成了环境挤压后的形状。

秋园的一生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不像许多文学作品中那样特征明显,却一个个都很鲜活。他们都很普通,没有什么阴谋诡计,也没有什么舍生取义。故事里的人物不是因为某种目的而行事,不是为了衬托主角,也不是为了批判谁,赞美谁,仅仅是因为故事里的人要吃喝拉撒要活着,所以才有了种种行动。

这些人物是复杂的,多元的,也可以是单纯的,自然的。

仁受为人善良但却显得愚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从来不打骂孩子,却也无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秋园善良能干,却又有些软弱,很多事情选择忍气吞声,让人哀其不争。却也有如满娭毑那种爱占小便宜又事事刁难秋园,毫无善良可言的恶人。

从这些角色的故事中,我能感受到属于女性的力量。在那个时代,女性负责除了力气活之外的一切事情。她们需要安排好所有家务,天不亮做饭,夜深时纳鞋底补贴家用。她们必须统筹协调好有限的资源,不仅要一分钱掰成两份花,还要处理邻里关系,婆媳关系(作为媳妇以及作为婆婆)。

秋园的丈夫做不了苦力,于是家庭的重担就落到她身上。年仅12岁的之骅必须撑起家里所有的事,秋园才能出去工作。但是之骅太想读书了,她都要想疯了,终于得以如愿。但该做的家务不能少。寒冬腊月天不亮她就要起来做好饭,趁黑走上12里山路去上学。即便这样艰苦,即便之骅从四年级才开始上课,她依旧成为成绩最好的那个,苦难造就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之骅考上了岳阳工业学校,但还没毕业学校就停办了,为了逃离贫穷和饥饿,她只身一人来到江西,历经磨难终于在当地扎根。

小泉未出生时失去了父亲,四岁时失去了母亲,她没办法只能变成邱家的童养媳。后来意外怀孕早产,生下了畸形的人王。她的命运也很凄惨,但后来她学了裁缝,开始给全村人做衣服,靠自己赚了钱买了田,后来还能帮助到秋园。

读完《秋园》,我想到母亲16岁时,只身一人远去北京打工的事。不是她有冒险精神,也不是她不害怕千里迢迢未知的城市,而是如果不出去谋条生路,日子就不会好起来。理想情况下,秋园发挥自己的教书能力,之骅和她的兄弟姐妹都学有所成,考上大学,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可是天地无情,我们只能随机应变,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遗憾和痛苦,那又能怎么办呢?只能重新收拾心情,继续走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