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钟书先生
读完《我们仨》,紧接着便继续读那本未读完的《围城》,可能大多数读者都希冀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中寻觅小说中人物的影子吧,不可否认,我也是这种心态。
读完之后,对比发现还真是有点相似,开篇《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德国买了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假文凭乘坐法国轮船回国。这一历程确实和作者的经历相似,钱钟书和杨绛1935年7月乘坐英国邮轮二等舱先后到英国牛津、法国巴黎留学,在其经历中也谈到了“为学位赔掉了很多时间,想读的好多书只能放弃。”
可能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留学生的心态吧。
也许小说中人物方鸿渐有钱钟书先生的影子,也许有千千万万个那个时代乃至现代人的影子。
《围城》围绕着一个故事线来的,从回国的邮轮上发现的故事为起点,跟随着人物经历展开一段工作和婚姻的爱恨情愁。
方鸿渐在回国的邮轮上对鲍小姐如痴如醉,但但鲍小姐有未婚夫,到了香港就把船上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独留方鸿渐一人惆怅。而他也是有婚约的,只不过未婚妻未等到他归国就早逝了,他们没有感情基础,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好在丈人阔气,依仗他的“博士学位”学士,让他回国后到自己银行做事,并且住在自己家中。苏文执是方鸿渐的第二位桃花,学识好,家境优越,气质出众,不知为何喜欢方鸿渐这样既家世背景也没有拿到学位文凭的人。遗憾的是,方鸿渐并不喜欢苏小姐,反而爱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再加上喜欢苏小姐的赵辛楣,四人之间展开一场争夺赛,可惜最后谁也没得到谁,方鸿渐深陷两个女人的漩涡之中,喜欢唐晓芙但又垂怜苏文执,最后落得一个多情泛滥的名声,再加上自己学历造假的事情被揭穿,逐渐和自己的丈人也决裂了。
接着,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一起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一路上颠沛流离,磨难一层又一层,挤公交、运行李,住客栈,乘船,果然旅行中能够看清很多事情,同行人的品质,或是自私自利、情感泛滥李先生,或是老道多端顾先生,不过,经历万般艰险,他们也总算到了任职地。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还真如现代职场上的尔虞我诈。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初入职场,才学不高,没有太多资源背景的人总有被人取代的风险。而事先答应好的事情,他们总能以另有他因的方式进行“毁约”还让你自感配不上其职位。方鸿渐依托赵辛楣的资源来到三闾大学,高松年承诺给聘其为教授,其言依照规矩只能任职讲师,但顾及赵辛楣的推荐,破格升为副教授,可能对于方鸿渐而言也算是个好的归宿了吧,毕竟没有学位。
就此,开始了授课生涯,对于刚毕业就执教的人来说,与课、学生都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对方鸿渐和孙柔嘉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方鸿渐从教伦理学到代课英语,读书与授课不同,还要堤提防不怀好意同事的诬陷。不然,随时都有可能在不知因果中遭人诟病。不和总归是不和,和一团乌烟瘴气的人再一起工作,的确没有好心情,伴随着赵辛楣的离开,方鸿渐也相继离开三闾大学。
孙柔嘉是其父委托给赵辛楣的人,他们一路同行,两个人互生情愫,但似乎正如书本所言,方鸿渐说不上爱她,可能是觉得她适合吧,恋爱和婚姻不同,热烈的爱情到订婚已是顶点,婚结一切了结。
孙柔嘉虽然再次拿到了三闾大学的聘书,但因方鸿渐的原因也退回聘书,决定一起回上海。
归家的旅途是快乐的,归家后的日子是糟糕的。
方鸿渐一家老小挤在一处房子里,这对新夫妇无处可归,只好租房子住,孙柔嘉因礼仪问题和封建女子顾家思想对方家人愈发反感,这边方鸿渐因工作和家世常被柔嘉姑妈看不起,两人因此也多发争执。
最后在方鸿渐不告明就辞去工作的事件中,两人再次爆发冲突,最终不欢而散。
结局是什么,不知道,但似乎方鸿渐还有希望的,那就是远赴重庆找赵辛楣。
很多人说《围城》讲的是婚姻,可能是因为书中的确有那么一段,
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进来。
可能不单单指婚姻罢了,人生每走一步都会深陷一个围城中,这个围城仿佛是自己搭建的,而跳出还是留下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虽然,小说多半是真实和想象的结合体,但我还是想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去看这本小说,是因为我好奇于那个年代发现的事情,和我们现代又有什么不同或相似之处,沉溺与人物中,代之于角色里。
最后,想说,影子还是在的,钱钟书先生的从西南联大到蓝田,也许正是方鸿渐的从三闾大学到重庆,只不过是否到了重庆或是没有去,一切后续就不尽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