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鸡汤”
身边有很多朋友,会经常发些“鸡汤文”,亦或是转发一些“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等小文章,但是朋友圈满屏的“鸡汤文”,早已让我们痛恨欲绝了,这不仅仅花费的是我们的流量,更是毒害了我们的内心。
一、“鸡汤文化”的盛行
根据某大型网站不完整统计了社交平台中有43%的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和38%的中年人士尤其喜欢在朋友圈发表或转发“鸡汤文”,并且,随着年龄的不同和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所阅读的“鸡汤”的文学内涵和符合客观事实的程度,也是大相径庭的。
作为如今网络风行的“鸡汤文学”,其本身的门槛就特别的低,一部手机,连上网络,在微博、知乎等热门社交平台,挥一挥手指,就能叱诧风云了。也许你会问:“难道发鸡‘鸡汤’的就不需要动脑子吗?”我想说的是,有点可能会,但有些还真的不会。我们不妨这样思考,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有些大大小小的起伏,而这些人生的起落,每一次都会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莫非是内心极其丰富、阅历足够深的人,那他们写出来的,称之为文学作品,它们饱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但是不是谁都可以获得诺贝尔的是吧?所以说,作为像我们这种看事情表面或是仅思考浅层的,写写“鸡汤”,来“拉近”与文学大师的距离,或者是从而获得人气。在社交平台上的大多数“鸡汤”博主无不是本着利益的目的去分享的。也正如上文谈及,有些博主可能为了以量取胜,有些时候,早上看见的文章,晚上在另一个博主的微博上看见。这些早已见怪不怪了。“鸡汤文”的低门槛,绝对不是道听途说的,我所认识,知道的许多“鸡汤”博主,有很多自身知识阅历不够,有很多并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正能量,甚至有些文化素养仅仅只有高中水平。仔细想想,每天我们当作生活动力的来源,很有可能是个高中生写的,简直是细思极恐呀!
二、 “鸡汤文” 大潮背后的乱象
“鸡汤”之所以能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题材,其后,还是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在奋斗或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着空虚、无助和浮躁的内心。当我们身处这个纷扰的世界,步入这个压抑的社会时,总是常常会被一些琐事,扰乱心扉,甚至自我怀疑,然而这时,一碗“鸡汤”宛如寒冬火把,带来温暖,振奋我们的内心,从而做到“自我催眠”。那这么说来“鸡汤”既然有如此益处,成为一种精神慰籍为何不可?是的,“鸡汤”的前生就是励志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表达类型,近几年在批判文学、散文、诗词中脱颖而出,它凭借着时效性和易读性,再凭借网络发展的大潮,迅速成为当下最热门的“鸡汤文学”。但是“鸡汤”的低文化门槛和浮躁的社会的现状,慢慢的,“鸡汤”变了味。
如今“鸡汤”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早已失去励志文学的本质。什么“再不努力就老了”、“不转不是中国人”、“年轻人应该懂的几件事”……一些夸张低俗的文章,真的是一步步地污染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残害大众的审美标准。很多文章内容,也是提供给大众一种错误的思想观,甚至有些道德绑架。例如有些“鸡汤”里写道:“人生就是要努力,时时刻刻不顾旁人,只做自己…”,这看似很励志,但是仔细想想,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只照顾自己吗?你的家人、挚友、导师难道因为为你以自我为中心而买单吗?难道我们要做个如此自私之人吗?又比如说,很多“鸡汤文”对建议如今的人一定要成功等情有独钟,不是我内心黑暗,但我们还是要明白事实,不是每一个都会成功,鲜花永远比绿叶稀有,虽然我们要努力创造成功,但也要淡然的面对失败,体面地接受失败。若是过多地夸大成功的必要性,只会让读者学会不接受失败的坏习。我们写文章的,就是要写出人文关怀,所以有些“鸡汤”我不是很赞同其内涵。最后,那些道德绑架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的低俗文章,我相信大家还是会置之不理的吧。
三、理性看待“鸡汤”
“鸡汤”盛行的背后,还是反映了我们浮躁的内心,因为我们不能理性地去分辨文化变化。所以说,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下,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并保持一双雪亮的双眼,能理性地看清繁华背后的乱象。另外,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在低俗文化大潮中,做个理性的锚,沉淀自己,等待黑暗中迸射的阳光。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并不许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