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论语》80
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
孔文子死了,谥号为“文”。子贡觉得他不配,问老师,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呢?“文”作为谥号,根据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全是好词儿,属于美谥,盖棺论定。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我们今天称他为孔文子,就是因为他死后卫国国君赠他谥号为“文”。子贡觉得给孔圉这个鉴定太高了,因为他觉得孔圉人品不行,配不上这谥号。
孔圉是能臣干臣,也是强悍之臣。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娶了宋国公子子朝的女儿。后来子朝家又出了问题,子朝的女儿跑了。孔圉让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没想到太叔疾又去勾引前妻的妹妹,另外修了一个宫殿来安置她,变成了有两个妻子的现实。孔圉大怒,要发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住了。孔圉把女儿强行要回来,又把她嫁给太叔疾的弟弟遗。
子贡觉得孔圉这么彪悍之人,谥号为文,被尊称为孔文子,不恰当,就问老师。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谥号为文是恰当的。因为孔圉很聪明,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孔圉是既聪明,又勤奋,敏而好学。孔文子是卫国大夫,权势很大,地位很高。地位高的人往往傲慢,看不起别人,孔圉则能不耻下问。所以不管他是什么人,就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突出优点,正对得上谥法中“学勤好问曰文”这一条。
孔子一直是很欣赏孔圉的,他能劝住孔圉的怒气,大概两人交情也不错。孔子曾经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可见孔圉也是安邦定国之臣了。所以不管孔圉有什么过分的事,孔子始终还是记着他的优点。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讨教,向你的属下讨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教的话题用询问的口气来说。那才叫难。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今天学习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