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空间想法

剪画视界|山水画要有超越时空的境界

2022-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剪画私享者

      中国画家讲究“读万卷书”,养浩然之气于胸中;“行万里路”,饱游饫看天下名山,历历罗列于胸中;“心游万仞”,品味出生命在自然造化中的境界。不具有高德,就不能顺应自然规律;不以能“游”的精神去感应自然,也就不能与山川内美神遇;没有美的关照,就没有艺术境界的诞生。潘天寿先生道:“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当生命之流随着自然循环变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山水审美情怀获得了彻底解放,艺术“境界”便达到“物我同化”之超然。

        古人作画不称为“技”而称为“道”,所谓“技进乎道”,就是说贴近自然,志趣高尚,才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画家们发现“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表现画外的意象就需要突破具象的束缚和无限性时空的界线。“时间的节奏(一岁十二月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构成了中国古人的宙观念。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同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宙’形成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为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明的“时空”意识一体化之艺术境界,是对民族审美文化特质的界定,其境界的最佳状态无过于时间的跨越及空间的包容。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还注重在“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心理与物理透视,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多点、动点的透视画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法”,如范宽《溪山行旅图》泰山压顶的所谓“高远”之雄壮;如夏珪《长江万里图》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所谓“平远”之旷达;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立于高山之巅的所谓“深远”之自豪感慨。中国画正因为遵循心理与物理透视学这一框架,画面才得以无限地延展,真正体现出中国画家“不远不足以为广阔”的“时空一体化”之审美胸怀。中国山水画不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更以“斯穷形而尽相”的形态来表现超越时空的宇宙“旷境”。

《山水画》50*5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