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不写就出局

习作三百二十四 - 安慰

2022-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7817

最近总是看到一句话,据说是学医的同学们都知道的格言:“一直在治疗,偶尔能治愈,总是在安慰。”身边没有医生所以也无从求证,但这句“总是在安慰”实在是深深切切地打动了我。安慰也就是从内心出发,将心比心的行动。这和中医所说,对“情志病”的治疗很类似;也就是说,现代医学已经开始触及把一切疾病都纳入情志问题的阶段,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好事。

说到医学,今天又看到深圳为冬春季节开出了预防新冠肺炎的治未病药方。我知道,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很多同学把中医视为骗子,宽容一些的也只视为安慰剂效应。但这是不公平的--不仅对中医,而且对“安慰”这两个字本身。

医学方面不谈,我不专业。只说这两个字的意义,其实大大超出普通人的设想。有了安慰,就有了定心丸,本来只能发挥50%的力量,可能发挥到100%甚至200%。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地震时能举起几百斤重的房梁,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也可视为“安慰”带来的力量。

回到开始的那句传言,“偶尔能治愈”是医者自谦之辞,当然也和很多疾病的一个特点有关--就是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抵抗力,而不是外界的支持,用俗话说就是硬顶。当然药物也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减轻不适和痛苦,帮助提高免疫力,这些功劳都不能抹煞。也有些急性疾病,是必须用药物和外科手术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就不讨论了。

中医的“治未病”,比起“安慰”来说,要更早一些。如果说安慰处于病症的爆发期,那么治未病就处于病症的潜伏期;古人有“疾”与“病”的区分,正在于此。到了要上医院找大夫的情况,实际离染疾的开始,已经过去了一段相当长但不自觉的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说,疾病都是拖出来的。

科学二字,本是将学问分科别类,来方便学习之义。但科技水平愈进愈深,分出的科目也愈多愈杂。以医学为例,进入医院看到那么多的科室名称,每个病人想必都会在心里犯个小嘀咕吧。不同的科室,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方向,隔行如隔山在这里也同样适用。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为了治病而存在--或者说,是让病人得到“安慰”而存在。

把“安慰”两字加引号,是为了避免读者(和我自己)真的把医药当成纯粹的安慰剂--我确实不喜欢这词--而是为了表明这个词有着更深刻的含义。医者父母仁心,用父母来形容医生,正是为了表明,用各种手段让病人“安心”其实是第一位的事--而不仅仅是把症状压制或者消除这样简单(当然也并不简单)。

只有激起了病人自己的斗志和求生欲,任何医药才会真正起效;如果他自己已经全然放弃,则妙药难医不死病。所谓得了“不死病”的人,都是能接受到外界安慰,也能自我安慰的人啊。

【2022年1月15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010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