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IT·互联网创业

创业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何去正确看待免费和付费逻辑

2017-05-09  本文已影响240人  e115e3aff1de
创业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何去正确看待免费和付费逻辑

有人说,人性本身就有贪欲,不劳而获是人性的终极追求。所以,80%的人都喜欢“免费”。特别是,互联网的免费思维已经惯坏了当下的这一代消费群体,深受互联网思维影响的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免费,习惯了寻找更有价值的事情。

但是,“免费”概念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书中所言,“林林总总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同一实质——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回到金钱市场之间转移。”

任何东西,一旦多了,也就滥了。

免费泛滥,已使人疲惫厌倦

而且免费的是最贵的,关键是浪费了你的时间精力,还不会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正如王玮楠在《付费社群:知识值钱,没工夫去免费传播,可以付费学习》一文中所说的,付费社群提供的价值是需要被市场检验,被用户付钱才能体现的,这种双线选择模式避免了双方薅羊毛的行为:用户无法蹭社群;社群发起方无法忽悠用户涌入。在先前的免费社群时代,每个人的时间价值不同,所以有的人可能同时关注100个免费社群,结果就是一个都不珍惜。但是在付费社群中,货币是统一的,假设一个用户有5000元的社群预算,而每个社群均价1000元,那么TA最多只能参与5个付费社群,这里的参与往往意味着金钱和时间的双重参与,真正留住用户。

或许正是看到了“免费泛滥”给大家带来的厌倦,以及人们对于真正价值和效率追寻的渴望,众多的付费社群开始应运而生。

创业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何去正确看待免费和付费逻辑

群体认同感下,最容易产生现金流

那么,所有付费社群都是有价值的吗?当然不是,情况因人而异。比如,听说一个社群非常非常好,是多么多么高大上,潜伏了多少多少牛人。有必要说的是,那些跟你没有半点关系,只有这个社群背后的价值观跟你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社群有没有价值,得看是否精准的满足你一个需求,是否对自己真的有用。

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愿意为付费社群花钱,其实就是对于群体认同感的需求,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兴趣买单。所谓群体认同感( sense of group identity),就是指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诸如群体规范、群体价值和群体情感等心理现象。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把群体看作强大的后盾,形成了支持力量,鼓舞了个体的信心和勇气,唤醒了个体的内在潜力。

就像,精英们总是不屑于和屌丝们玩在一起,屌丝们又会觉得精英们爱装逼,所以慢慢的这两类人自然没什么共同话题。社群,是最能产生现金流的地方,因为有大批志同道合人的聚集。不管是樊登读书会,还是简书大学堂;知识付费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人格自媒体”、每一个“粉丝集群”都能变现的“天赋才情”。

有人说,互联网创业的上半场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下半场是“如何摆脱人口红利困局”。 曾经国内巨大人口基数和互联网平台边际成本为零的优势结合成就了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当人口红利不再体现优势的时候,也就进入下半场比赛了。在卢卡看来,付费社群的出现,恰好是对互联网时代聚集起来的人进行了很好的一次筛选和划分。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做好了准备。

正如,任何商品、服务一定是基于价值等价交换的,无论是免费、付费、租赁、基础免费增值付费,我们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倘若只想着不劳而获,嚷嚷着免费才是王道,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下,付费时代的游戏,才刚刚开始。创业者们的时间也是最宝贵的,先决条件是做付费的一定要自身有专业领域的价值呀!时间不可逆,时间成本的忽略其实造就了很多悲剧。比如年轻的时候闯一下,创业一下,等失败了,发现钱没赚到,年纪也大了,和年轻人已经无法竞争,又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况。所以年轻的时候反而要谨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讲春种秋收冬藏,你春天种不好,秋天就没什么收的,冬天也就只能饿着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