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

2020-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铭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为了成全仁道而牺牲生命。

孔子也不鼓励人杀身成仁,所谓“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明哲保身,以待天时,是他的一贯态度。他虽然说伯夷、叔齐是求仁得仁的仁者,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事,他是不会干的,也绝不鼓励人去干。但是,如果逼到那份上了,躲也躲不掉,那也是一死而已。

钱穆强调说,有生必有死,但死,不是孔子论学所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自然知道该如何死,知道有不该求生的时候,也有不避杀身的时候,即便杀身成仁,也不求死枉生。

但是你不要以死求仁,关键在于仁不仁,不在于死不死。仁,不一定要死;死,不一定是仁。清儒焦循说,杀身成仁,一般人都拿比干之谏、伯夷叔齐之饿,来做注解。比干、伯夷、叔齐固然也算杀身成仁吧!但是,杀身,不一定真要被杀死、饿死。奋不顾身,勤苦操劳,也算杀身吧!比如舜操劳国事,死在巡察路上;禹勤苦治水,死在水中,他们也是杀身成仁。如果都爱惜自己的身体,大禹也不能在外奋战治水十三年之久,那也不能成仁了。

既没有被杀死,也没累死,荣华富贵一身,也未必不能成仁。比如管仲,他本来跟了与齐桓公夺位的竞争对手公子纠。公子纠竞争失败,死了。他转而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至今还承蒙他的恩赐。所以成仁不必杀身。圣贤之死与不死,标准在于仁与不仁,不是说成仁就必须死,也不是说你死了就能成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