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那些事
今年9月26日,迎来大学母校百年华诞。疫情原因,学校将组织线上线下共同庆祝。回望过去 ,感恩母校,一下子让我穿越到大学时代,回想起寝室那些事。
我们入校时的寝室楼,是刚刚启用的新住宅楼,内走廊式双面建筑。楼高六层,下面四层为男生宿舍,上面两层为女生宿舍。我入住的房间是一楼靠阳面,房间号114。寝室进门右手边为嵌入墙体的物品柜,房间正中间,摆放一张特别长的方形桌子,桌子两边靠墙面一边摆放两张木制高低床,都是全新的,房顶正中直线位,悬吊着两盏40瓦日光灯管。
入校时老师们已提前做好准备,每个床位,都贴有自己的名字,一间房住七人。我们寝室的七人,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地区。在七个人中,一个喜欢京剧,他不但喜欢听,而且还喜欢唱;一个喜欢豫剧;还有一个喜欢听单田芳的平书,他们三位每人拥有一台收音机。我与另外三位没有特别嗜好,属于大众型,七人中我们六人分在第三学习小组,每天不管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大家都是形影不离。
入住后,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相差很多,但是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寝室内充满欢歌笑语,成为集餐厅、客厅、学习厅于一起的乐园。后来,为方便交流,每个人都编有一个绰号,分别是老大、小家伙(在班里年龄最小)、啊甫、啊友……。
那时学校的食堂供应能力有限,就餐高峰时段,学生经常排着很长的队,去晚了可能什么也买不到。我们为了方便就餐,减少排队的次数(不同的种类不在一个窗口),常常是两个人自由结合,AA制。平时就餐地点基本上是在食堂大厅或门口的水泥乒乓球台上。节假日时大家喜欢回寝室,把每人买的饭菜放在一起,组成一桌丰盛的宴席,有时其它寝室同学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大家边吃边聊,话题多种多样,海阔天空说个没完,整个寝室充满欢乐的气氛。有时室友来了朋友,也会在寝室招待,我们一起陪同,除了在餐厅买的饭菜,还会摆上朋友带来的方便小食品,那时品着它的味道不亚于现在的山珍海味,让你回味无穷,过后很久也不能忘记。虽然当时只考虑吃饱,没有想怎么吃好,寝室里吃的那些美味至今难忘,香喷喷的玉米糊筷子插上不到,色香味俱全的肉炒红薯,现在我也会去学习模仿。
说起穿衣,更是五花八门,那时学校没有校服。每位室友每天穿的也是五颜六色,室友阿国比较讲究,家庭条件好,衣服带的多,一两天换一套衣服,换后不洗都堆在那里,其它人一周甚至更长换一套衣服。由于学校没有配备洗衣机,换下来的衣服,全部是手工清洗。所以周末大家都很忙。洗衣晒被子,常常是一大早起床,去抢公共水管、抢晾晒的地方,遇到阴天下雨,只好在寝室内解决,所以周末遇到连阴天时,寝室内就像联合国总部,彩旗飘飘。
说起爱好,不知道那位高人,好像是知道我们寝室的情况,把他们三位的床铺故意分开,呈正三角形状。当时三位不同爱好者,每天都想普及自己的喜好,都把收音机开到最大,谁也不让谁。我们几个如果想听什么,就把手放在耳朵边上,方向朝那就听谁的,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都成为多面手,不论京剧、豫剧、评书,慢慢的从了解到认识最后到喜欢,越来越深入,至今还一直影响着我们。
有时周末出行,市里那个百货商场必不可少。其实,我们需要的用品,学校里面的小卖部,完全能满足。对于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穷学生来说,去商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采购商品,主要是为了开开眼界,饱饱眼福。特别是那些琳琅满目的电器设备,大家会停留很长时间,看的很仔细,一个都不想放过,时不时的还用手去反复抚摸,再不过瘾时,就把产品说明书带回来,反复认真的研究。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比干庙。每次看后,身心都会受到洗礼。比干挖心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的精神也时时提醒我们,做人一定要一心为公,要正直无私,忠心耿耿。
寝室里那些不和谐的事,也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吧,怎么也不会忘怀。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在学校礼堂看完电影回到寝室,大家兴致都很高,久久不能入睡,熄灯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还在讨论专业问题。那俩位有特殊爱好者,听的特别起劲,互不相让,都把收音机开到最大,由于夜深人静,互相之间干扰很大。我劝他们相互体谅,要么一开一关,要么俩人把声音都调到最小(因为当时的收音机,还没有配备耳机功能)。结果他俩谁都不愿让步,怎么劝说也不听,最后由舌战发展到拳脚相见,激烈的战斗后才算平息。有位室友平时不好带钥匙,每次回去总是敲门,屋内有人时,会及时开门了事。如果那天屋内没人,他就会把身体一转,臀部向后猛撞把门打开,所以我们寝室的门锁也是让木工师傅维修次数最多的,年级主任魏老师也感到很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保护室友,我们都严守秘密,至今师傅们还不知道什么原因。有时住在下铺的室友,为了减少洗床单的次数,起床后,故意把褥子、被子卷起来,让你只好坐在草席上面。
寝室那些事,虽然已过去近四十年,每当回想那段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发生的事情,逐渐由记忆到怀念,以致终身难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之间的感情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