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你的文人思维放在解决事情上。
生活中我们大多都遇到过这么一个情况: 这边说爱情无价,然后那边又说自由价值连城,待会另一边又在说真实才是最可贵的,不久之后又说健康没有什么可以与其比较。
我从小就对这样的情况感觉老有意思了,这不自相矛盾吗?个个都说的无价无价,无价,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比较,然后下一句话就是另一个也是无价比之前那个无价更无价。
不过很遗憾,我想了很久或者说我把它存进潜意识很久之后,偶尔才提起来,却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我看了万维刚老师的《万万没想到》里面把思维分成了两种——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
瞬间感觉意解心开。
看待世界不要文人思维而要有理工科思维。事情事物不是看到它的弊端或者利端就绝对的否定他它或者极力美化神话它。
“浩歌,嗯……嗯……能不能……嗯……”
“怎么了?需要多少?”
“__”
06:12(伪装时间)
“浩歌,我记得你认识一位销售经理,能不能将他的联系方式给我一下,我有个项目需要”
06:13
06:14
06:32
昨天
……
什么感觉,第一次,“哇,朋友千金难买,人生得一朋友足矣”
后面:“朋友什么的,见鬼去吧,根本就没有朋友”
假设你是因为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你的话绝对会被记录下来的,你这前后两句让人怎么记录,相信那哪一句。
现在我们随便翻一翻收录名言警句的书,基本上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大把都是,不同作者有不同的经历吗?赞扬或者贬恶什么也就算了,但若是出现同一个作者,前后不同的互相矛盾的观点,那我们该信任哪一个?
我们已经陷入了困境,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困境?
此时,我们不能再执着于哪位名人说的话更有见解,哪位名人权重更高,更值得信赖。
而应该用数据说话。有两个途径,一个去查阅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有依据的二次加工的知识。二就是找那些名人,把他们的经历甚至传记全部看一遍,去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知道在什么背景下,他才说出那句话。
比如最开始我们说的朋友这个话题。
一般而言大约有两种派别,一个是觉得朋友有用,一个是朋友没有用。觉得朋友可有可无的,其实就是觉得朋友没有用。
好,来第一个,科学研究或有依据的二次加工的知识。科学研究一般来说就是第一手资料,也就是论文,我们中国有中国知网,我们上知网去搜索,首先要看的不是内容,而是作者以及被引用次数,一般而言,作者是位大牛和论文被引用次数极多,就基本可以判定这是有比较高权重的论文,值得信赖。
然后就是看实验规模以及对照组。如果规模不大,不可控因素有点多,那么这个实验不是十分可以信赖,同时一般大牛都不会做小规模或者说不正规的实验,毕竟这就是打自己的招牌口碑。
有依据的二次加工知识,一般依据就是论文某个实验证明的结论一般都是书本形式或者在得到APP那里的课程或文章。
假设某篇论文结论写到约79%的人认为朋友有用,19%的人认为朋友没有任何用处,还有约2%的人认为朋友可有可无。
你觉得这个结论不是很可以信任,那么。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假设,觉得朋友有用,那是因为什么?肯定是朋友对他有帮助。觉得朋友没有用,那基本上就可以判定要么朋友真的对他没有用,反而经常陷害他,要么他没有朋友或者不会经营关系,再不济那就是真的就天命如此了-人渣朋友磁铁属性……
然后我们就去收集一些名人以及他对朋友的看法,然后进行观看他们的传记。一般不出意料的话会符合假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朋友有用有没有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自己,你交的朋友。
更可以这么说:先不用去管朋友有没有用?会不会没有用?现在内心树立一个观点,朋友是有用的。然后在此进行反思,为什么我的朋友不会帮助我?
文人思维习惯于用自己的直觉解释一切,依循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绝不掩饰,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也不应该是。
文人思维实际上比较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情绪,仅此而已,若是论事及看待、对待世界便不适合了。
因为到后面你会找不到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更重要,你会觉得个个都是主要矛盾,或者各个都是很重要。然后采取了措施会是什么?面面俱到,均衡发力?笑死,根本不可能。
高中的思想政治书,必修四《哲学与生活》,就说到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其中还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还有一个二八定律,比如某生产企业生产质量堪忧,那么我应该均衡发力各个环节的加强巡检不对,不是这样,很多情况下都是20%特别重要的流程,步骤中占据了80%的问题,剩下的20%的质量问题。却需要80%的精力去解决,怎么想也不对啊。
文人思维适合自个儿抒情。理工科思维则适合面对和处理事情,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包括你的情绪感受都是要被分析的一部分。
我是忆枫苑情,这是我第一篇长文,能不能点个赞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