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秋思动谁心
一千二百年前,大唐,东都洛阳。
适逢中秋,和州吴郡人——张籍,伫立在宽阔的朱雀街上,幻想着大明宫里,自己身处丹陛下,聆听着德宗皇帝——李适的金口玉言。突然,一阵阵吆喝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打断了张籍的“白日梦”。
原来当日是外邦商贾贩卖各家货物的日子。靺鞨人,突厥人,回纥人,大食人,吐蕃人,南诏人……,纷纷盛装游行在大街上,他们一边吆喝,一边炫耀着自己的货物。靺鞨人的海东青,眸子里闪着凶光,不停地拍打着翅膀;突厥人的骏马,膘肥体键,踏着贵族般的脚步;回纥人的玉器,晶莹剔透,闪着耀眼的光芒;大食人的驼队驮着华丽的绒毯,令人交口称赞;而吐蕃人则身着明晃晃的铠甲,舞动着他们装饰着众多宝石的弯刀;最惹人注目的是南诏人,他们身穿白衣,一边翩翩起舞,一边从白色的衣袖里,洽和时宜的放出鸽子,随着鸽子的飞行,天上飞散着五颜六色的糖果,惹得众人一阵哄抢。
张籍点了点头,微笑着说:“这样的繁华景象,正是我大唐应有的气象,以后我随侍皇帝陛下左右,一定不辜负这等繁荣!”
秋风乍起,惊落一树树银杏树的叶子,一片片,一簇簇,金灿灿,明晃晃的,如蝴蝶起舞,似雪片纷飞。洛阳又迎来了令人感时伤怀的时刻。
张籍不禁一颤:“离家九年了,现在我却孤身一人,大明宫里何时才有我张籍的身影呢?”
望着人潮涌动,张籍静静地负手而立。
一阵悠扬的笛声,悄然而至。
“这声音真熟悉呀!”张籍内心一颤。
这时,一男一女的声影越来越近,男的挑着担子,单子上满是丝竹乐器,竹笛、竹箫,真是应有尽有!女的一身白净,正一步一婀娜,横着竹笛,跃动着指尖,奏着吴郡的流行小调——《江南好》。
“江南,正是我的家乡,父母大人可安好?”张籍心想。
“张公子,还记得我吗?”挑着担子的那人问道。
“张义,竟然在这里遇上你,师兄一向安好?”张籍喜从心上来。
“尚好!尚好!一别多年,师兄还是像从前一样嗜好丝竹之乐。旁边这位是?”
那女子收住竹笛,一欠身道了个万福。
“这是内人——瑶琴,她也似我这般痴迷于丝竹之乐,刚才的笛声正是她吹奏的,师弟不要见怪!”张义笑着说。
“嫂夫人,好技巧!真是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趣!可不,这情景正好然我想起家乡吴郡。现在是中秋时节,我家中的父母大人,师兄可知安好?前方不远,就是一家酒肆,不如一起去小聚一番。”张籍指着前方,稍显急切地说。
“也好,也好。”张义示意瑶琴,三人一道向酒肆而去。
……
洛阳,一家酒肆内。
桌上已备好信笺,笔墨,砚台。张籍想着父母的音容笑貌,却不知从何写起。思绪万千,心乱如麻,张籍只叹自己,岁月流逝,九年来孑然一身,籍籍无名。可怜高堂望穿秋水,只叹自己无缘庙堂。
……
秋夜,圆月当空。清清朗朗的月色笼罩着灯火辉煌的洛阳,如轻纱,似蝉翼般透亮。不知笼罩着多少游子的飘零与祈盼。
张籍吹了吹信笺上的墨迹,封了书信,郑重地说:“师兄,万望你一定将书信带给家严家慈,拜托!拜托!”
张义接过书信,道:“一定!一定!师弟不要担忧,我一定不负所托。”
“师兄,何时返回吴郡,可定下日子?”
“就在明日一早,我和瑶琴才从洛阳丝竹坊购得一批丝竹乐器,不日就将交付吴郡如意馆吴老板,吴老板正翘首以盼了”!
“那就劳烦师兄了。师兄明日一早可从洛阳东门而出,那里进出城门的人流少,可最快出洛阳。”
“多谢师弟提醒!”张义拱手说道。
……
洛阳,东门。
清晨,还有一丝丝凉意。张义身上披着藏青色斗篷端坐在马车上,而马车车篷却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看不清里边的样子。张义一甩马鞭,就准备出发了。
张籍赶紧拉住马笼头,焦急地说:“师兄,再等等,我忘了还有几句话没写进信里,再等等。”
于是,张义从斗篷下的袖子里,取出信,递给了张籍。
张籍的手颤巍巍的,终于打开了信,又匆忙在信上写着什么。然后再次封好信,递给了张义。
“师兄,一路走好,早日平安到达吴郡。”
“放心吧,师弟。不日你在洛阳也会身名俱显,不枉九年来,你在洛阳的艰辛,珍重!珍重!”
伴着马蹄声,马鞭声,张义的话清晰地听在张籍的耳中。而此时正是旭日初升,那金灿灿的太阳异常耀眼。洛阳城的影子在张籍眼里也越来越巍峨,越来越临近。仿佛要融入他的身体。
只听路上的行人纷纷传言: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朱雀街的一个神秘女子,吹奏笛音,真是出神入化!引得鸽子翩翩起舞。说来奇怪,那些鸽子衔着信笺在神秘人笛音的指引下,纷纷飞到那些达官贵人的府第。今日一早人们都在传言一个人,好像是张籍。盛传张籍书法精妙作诗出彩。东都洛阳又出名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