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足够美貌,人还需要读书吗
听说《第一炉香》要拍成电视剧,我们这一类二十年前的书迷,忍不住是要担心一下。
说起来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多少是有些执念,冒着巨大压力三拍张爱玲,“虽千万人吾往矣。”
1984年她拍《倾城之恋》,男主找的是周润发。帅哥时常有,而发哥不常有。他倜傥风流,除了他,华语电影圈也找不到第二个浪子范柳原。女主白流苏的演员,是气质神韵都没问题但是颜值让观众大失所望的缪骞人。选角不恰当,总体评价不好,导演自己也说没有抓住原作精神。
“《倾城之恋》最大的教训,是我没抓住作品的精神。那个作品的精神其实是很西方、很讽刺的,而不是缠绵的大悲剧。像它的名字(连名字都是讽刺):两个男女,他们互相斗智,到最后忽然就不斗了,因为打仗了,然后就成全了他们的姻缘。就是这么简单。但你若拍成大的英雄美人,就全错了。可是那时候,我还残留着浪漫小说的概念,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拍得很浪漫。其实那一对男女,是女的一直想让男的娶她,男的不想娶,那女的就一定要让男的娶她,还是不成功,是这样的斗法。如果抓住这个原著的精神,我觉得会好一点。一个是我没抓住,就像连环画一样把它拍出来就完了。都说了那些对白,但没有加进自己的理解,没有巩固原著的中心思想。另外,如果在拍摄时,能将我对张爱玲的感觉拍摄出来就更好了,后者更是完全没有。”
后来97年许鞍华再拍《半生缘》,比上一部评价高很多,而这个“高”依然跟选角有些关系。梅艳芳的顾曼璐,黎明的沈世均,葛优的祝鸿才,都是无可替代的选角。之后翻拍的所有版本,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此版的小小缺陷,同样是女主顾曼桢。吴倩莲气质到位,但是纯容颜来说,似乎稍微逊色了一点,跟《倾城之恋》的缪骞人情况类似。
导演这回要拍《第一炉香》,网络上对于选角的讨论已经很沸腾。这个时候,女主候选人马思纯对《第一炉香》的读后感引起燕公子和全网一片群嘲。
这个新闻出来后就是,让人很不安。主要的点在于马思纯的拥趸都在替她说话,这帮自己可能没有读过或者一辈子也不会读原著的小家伙觉得一个女明星能亲自读书已经非常不错了,这种想法真的让人很气馁。
马思纯是以饶雪漫的书模出道的,是那种青春疼痛文学的代言人。她演《左耳》或者演《七月与安生》都挺好的,因为那种激烈的为爱不顾一切的女孩和她挺像。这姑娘本人私底下也是在好环境里长大,所以在友情和爱情里都是放心大胆地给,不计较。
可是人生不只有青春和疼痛这一个版本。
《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明显不是一个只关乎爱的剧本。
除了爱,还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人的贪欲、懦弱、虚荣、迷恋,自毁……如果只从《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看到葛薇龙为了爱人卑微地去做交际花,那就有点太浪费张爱玲了。
不是说“不能这么解读”,就是类似于,你看别人拿上好食材去做快餐,难免觉得有点可惜。
我觉得看书接下来会成为一个非常奢侈的爱好,因为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的人看书了。这可能是时代的锅,现在的小孩,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获取他们的注意力。我所知道的,现在会严格控制小朋友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要求他们看书的家庭,都是那种父母很有余力来照顾孩子的高知家庭,而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或者农村家里的孩子来说,用一个手机让一个孩子安静下来似乎是很方便的做法。
也不是说人生获得智慧、体验、美这些只能靠书,但你很难想象一个完全不看书的人,能定定心心从其他渠道获得这些东西。
一个演员二十多岁的时候,如果把时间全花在拍戏甚至轧戏、上通告参加活动赚钱这些事情上,到了三十岁以后,她就既失去了青春美貌和体力优势,又没有充分的生命体验来支撑她演更厚重的角色,尤其是女演员,就很容易无戏可演。
马思纯快三十的时候看张爱玲看出这样子的感悟来,没关系,她还可以演纯爱片,那四十岁的时候呢,她演纯爱片里的妈妈吗?
有时候我们的演员抱怨没戏拍,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给自己攒下任何除了美貌之外的优势。
我们普通人,除了看书会友徒步出海享受美食美景或者别的让自己变美变充实的乐子,我们也想看看好的电影好的剧。可是一个不读书的演员,你没法指望他对作品有像样的理解然后再呈现给你。
可是我们回看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于是之,英若诚等人讨论老舍曹禺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们文学水平真的不低。
总之这事就看得让人挺灰心的。本来也没指望《沉香屑第一炉香》这种小说在现在的环境里能拍得好,但没想到环境能这么糟。可能一些人已经不需要好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