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 ‖ 《越过内心那座山》我们从婚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叮咚!”手机提示音响了,老公发来一条信息。虽然只隔了一堵墙,但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是老夫老妻正常的交流方式没错了。
是一张截图,如下:
看完,沉默,思考,良久。
给隔壁的人回了一条:“博主最后问题是你也想问的吗?这么巧,正好也是我想问的呢……”成年人就是喜欢用开玩笑的方式讲出最真实的话。
我们从婚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确实,一想到婚姻生活中的琐碎,就让人感到精疲力尽。然后,我们的答案就变成了:让我们失去了曾经的温柔耐心,失去了青春活力,失去了自由和财富。其实答案和问题并不匹配,甚至驴头不对马嘴。
我们真正想问的问题其实是:婚姻到底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会从“得到了什么”不自觉地转向了“失去了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一种“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心智的讲话状态,它将你困在过去、困在痛苦中,让你总是在思量自己的失败和损失,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我不能作什么”和“我没有做什么”。
受害者心态愿意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也将救赎和疗愈自己的责任和希望放到了别人身上。这种感觉让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这样更安全。
但是,这种心态并不能拯救我们。将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以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困在过去的不幸之中无法自拔,反复回想自己的失败和伤痛,只会越来让人越痛苦,什么都做不了。
《越过内心那座山》的作者、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体验过饥饿、丧亲、折磨、伤害、压迫和死亡威胁,最终得到解救时已被折磨得伤痕累累。这段痛苦可怕的苦难经历给埃格尔博士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但她都一直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也一直坚持进行自我疗愈,勇敢地面对曾经的创伤。她后来努力学习,重新融入社会,并在50岁时拿到了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接纳承诺疗法(ACT)专家,40多年来为无数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埃格尔博士指出,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集中营,而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正如《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的英文书名《The Gift》,每一次困境,每一次危机,其实更是一次机遇。
人近中年,疫情当下,面对婚姻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是继续沉迷与受害者心态,还是用更乐观的幸存者心态来拯救自己、拯救婚姻、拯救生活?
答案必然是后者,但如何转变心态呢?
有时候每一句话就能让人走出受害者心态。这句话就是: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吗?
继续抱怨老公,只会把老公越推越远,两人交流越来越困难,抱怨孩子,影响亲子关系不说,还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好处是见不到,坏处是意料之中。
面对婚姻的危机,并非就是绝路一条。
走出受害者心态型牢笼的关键,首先是要分清楚,夫妻吵架事件只是发生在当时,已经过去。而我们要活在当下。
冷静下来后,不妨好好觉察吵架的当下,自己的各种感官在当下感受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是紧张的,大脑是混乱的。这么做,让你的关注焦点成了“现在怎么样了”?自然而然进入到幸存者心态。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的机会,所谓有危必有机。当我们遭遇困难时,不让调整一下吵架的方式,比如,可以给对方写一封信,将整个事件以及其影响写出来,进行回顾和梳理。甚至可以写一封感谢信,感谢那个人或情境让自己学会了许多,推动了自己改变和成长。这样做也是将自己的角色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具有主动性和控制力的幸存者,有能力为自己进行疗愈。
还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愿景板,将自己对未来婚姻生活的遐想和愿望列出来,将有吸引力的图片和文字贴上去展示出来。每天都看看它,提醒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是什么,激励自己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
相信经过这些,你的内心不再是怨恨,而是拥有了爱,爱会给你自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