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心灵小栈

会流泪的作者

2020-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巍南梓

初中时,我也像很多女生那样喜欢读三毛的书,对她笔下的异国风情充满向往,觉得她是个很有意思和生活情调的女人。

后来我也去了她游历过的南美洲,看到她念念不忘的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脚下的小牧场里读她在丈夫荷西去世后写的《万水千山走遍》,就在那时觉得她不像以前豁达了,有了不合年龄的矫情,和跟她洒脱个性不符的哀怨。

当时我并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想问题,只自私苛刻地认为,这个作者的文字已经给不了我曾经美好向上的感觉,我渴望从她的笔下看到如以往一样炽烈灿烂的阳光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她却出其不意给了我一片压抑的阴霾,我决定放弃她了。

其实任谁的挚爱去世,心境难免会发生改变,会哀怨会郁郁寡欢会反复念叨,甚至会产生追随那人而去的死念,爱有多痛,伤就有多痛,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落在不懂的人眼中却成了矫情。如果我当时能成熟一点看问题,大概就不会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

如果每一个作者因为一点不被人理解的私事,或者跟以前不一样的文风,就被读者放弃,证明这个读者并不是真爱粉,估计作者也不会惋惜这个读者的离开。

很多读者都把自己喜欢的作者神化,就像很多明星粉把自己的爱豆神化一样,其实生而为人,大家都是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吃喝拉撒,谁都无法避免。跟普通人不同的,只是公众人物在人前对情绪的自控能力。

一个失去挚爱的人,我们还期望她能够在人前一如往常地谈笑风生,对这个人是何等的残忍。即使她真的能笑得出来,也是强颜欢笑吧!也许时间真的能冲淡哀伤,但绝对不是哀伤刚形成时,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从一道阴影中走出。

等你彻底撇开了青春年少时遗留下来的任性和无知,你会清楚地发现有些人的离开,把一些人的快乐也顺便带走了。

可以笑的话,谁愿意哭呢?

很庆幸我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正因为那时的我们没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所以才会过分去要求被我们神化了的作者和明星们。他们是我们精神的支撑者,他们不能悲伤,不能有情绪低落的一面,不能有阴暗面。

其实在生离死别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哭不代表不难过,有首粤语歌唱过“眼泪在心里流”。

能在作者笔下反复出现的真实名字,足以证明其对作者的重要性。有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篇无关自己的文字,而在作者心里,一笔一划都如祭文一样沉重哀恸。

大部分作者都是感性的生物,只是脆弱的一面没有直接呈现在人前,会被作者巧妙地通过笔下某个角色去展现。

作者也需要读者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只是比我们更会讲故事而已,谁也没规定,讲故事的人就不能哭,不然就不会有“声情并茂”这个词了,一边讲故事,一边流泪的作者其实更真实,也可以说更专业。

一个不懂悲伤的作者,他能写出多有魅力的作品呢?

时隔多年,当我在头条看到一张三毛的旧照时,才猛然醒起,其实当年我根本就没读懂《万水千山走遍》,所以才误解了三毛藏在心里的忧伤,惭愧!

找个时间重新看一遍吧!

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应该也有资格看懂别人的生离死别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