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14讲
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七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百法明门论》。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到《百法明门论》的论文内容了,之前讲了13讲都没有进入论文。因为我们很多是初学,而且就算是学习佛法很久的人,很多人对唯识也是很生疏的,所以就有必要做一些前期的基础准备,这样学这个论文就容易理解,不至于学得眉毛胡子一把抓。
《大乘百法明门论》概要
今天我们就从论文开始学习,首先我们要知道世亲菩萨造的这一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光这个论题就有很多的内涵。主要来讲,就是说通过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给我们介绍这一百法,就是把所有的法概括为一百法,从这个角度来给我们介绍大乘佛法,让我们清楚了以后,就能够入大乘佛法的门呐。如果你不清楚这一些基本的道理、概念,还真的不太好入大乘佛法的门的。所以说,《百法明门论》虽然讲的是唯识的道理,唯识给我们一种感觉,好像是一个宗派,其实不是的。唯识不是宗派,唯识是佛法很重要的很主要的很核心的理论。所以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些原先的知见,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宗派的内容来学习,我们就当成佛法的一些基本道理来学习,这样子我们学了以后就不会有成见,不会有偏见,就能打开心去了解佛菩萨怎么讲。
本论作者世亲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他曾经做了一千部论呐,号称千部论主,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菩萨。他的哥哥叫无著菩萨,无著菩萨是三地菩萨,成就很高,他把佛一代时教里的核心道理都发扬、阐述得非常清晰。那世亲作为他的弟弟又是他的徒弟,传承了无著菩萨总结的一代时教的内容,他传承得很好,这对佛法的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做了很大的贡献。其实他这样一位菩萨的阶位并不高的,只是加行位的菩萨。由于加行位的菩萨,对整个佛法产生的定解达到了胜解行地,就是对佛讲的道理、讲的佛法能够准确地理解、发扬,那么对于佛法的意思,他基本一看都清楚的,心里像明镜一样的。
他晚年的时候为了能够突破加行位,他怎么修行的呢?他就坐在油缸里面,日诵10万偈,就是诵佛经,他们的佛经都是用偈颂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子干呢?因为一方面,印度很热,他坐在油缸里可以降温,不用老洗澡,省时间。还有一方面,他佛法都懂了,他干嘛还要诵那么多的佛经?正因为他懂了佛经,所以他诵的效果才好,他诵一遍就等于熏一遍佛的正法,就把内心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净化了一些,所以他诵一遍就是向佛的境界、向真实相靠近一步。所以真正理解了佛讲的道理以后,再去诵佛经,那就是一种非常直截了当的实修的方法。
佛讲的话语就是让我们觉悟的,所以不断地熏不断地强化,就是在不断地觉醒,就有这个作用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其实对于我们凡夫来说,修行就是闻思修,就是熏习正法,熏习正法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累积觉悟的种子,才真正地有觉悟的那一个结果。如果熏习了错误的,那么将来的后果就是觉悟的障碍。所以说学习佛法,你听到的是不是佛讲的法?这个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成佛,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世亲菩萨已经是加行位菩萨,达到胜解行地了,对佛法的理解没有问题了,所以他造的论当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之前介绍过,这一部《百法明门论》是从《瑜伽师地论》里把六百六十法浓缩为一百法,简明扼要地提出来给我们来理解的。这样我们就省了很多精力,抓住重要的纲领、主要的内容就可以了。我们下面就把整个论文读一遍,先有个印象。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为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疑、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根本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矫、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这一部论其实很短,但是内容都是干货,没有一句废话。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部论,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部分,先有个大体的印象,这样有利于我们理解这部论的精神内涵。
论文略分四部分:
一、引经标宗;
二、依经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
三、详列五类百法;
四、结论归宗
首先,我们看一下“引经标宗”——就是世亲菩萨引佛讲的话来标明这部论的宗旨。第二个是“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提出问题并回答,总体上从五个角度来划分这一百法,介绍一百法的名词概念,并且说明了这五法之间的次第。第三个部分就是详细的地把五类一百法全部列出来了,详列五类百法。第四(最后)就是结论归宗,就结束这部论了,要把这部论的宗旨再提出来,回归到刚开始最初标出来的宗旨。
一、引经标宗
我们看一下第一部分,引经标宗,就是第一句话: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现在大家知道这部论的宗旨是什么了吗?(众答:一切法无我)对。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会把百法当成真有之法这样去讲的,那样就明显地跟世亲菩萨作论的宗旨不符了。所以我特别要提醒大家,先要明白这部论的宗旨是什么,不要学到后面把这部论中学的内容全当真了,那就与这部论的宗旨背道而驰了,跟佛讲的法也背道而驰了。
二、依经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
第二部分就是依经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那么他就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这是一个提问,提问了以后,他自己回答: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你看,这是列出了五类,那么他把五者的相互关系做了一个介绍:
“一切最胜故”就是说心法,心法是最胜的,一切最胜故,所以排在第一位,是根本。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心所有法与心是相应的,就是说从属于心的。有八个心王嘛,相对应的有他们各自所属的法。心所法简单讲就是心的作用、心的功能、心的活动情况,当然就离不开心王,所以就与心法是相应的。
“二所现影故”就是指色法。有心、心起的作用,然后我们感知到了色法,有外境了,这个就是心跟心所相互作用以后产生一个影像,不是真的有色法,这一点就看得出唯识的核心道理了。
“三为差别故”,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这三者相互作用以后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差别相。差别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属于前面的任何一个,但是跟前面的三者又有关系。比如说时间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和心所有法,但是跟心法、色法、心所有法的相互运作又有关系。其实简单讲就是抽象概念,是人安立出来的抽象概念。
“四所显示故”就是指无为法,是前面四者所显现出来的一个真理、一个道理。换句话说,第五个的无为法是从前面四个法当中总结出来的真理。
先了解一下五法的这种次第关系。
三、详列五类百法
后面他就接着详细地把五种法共一百个法全部详细列出来了,我们就不念了,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然后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四、结论归宗
把这一百法列出来以后,最后又做了一个结论归宗: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既然开宗明义把这个宗旨标出来了,就是佛讲的一切法无我,后面最后他回到这个问题,同时把宗旨再重新明确一下。那一切法是哪一切法?也就是上面说的五位百法。无我包括两方面,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
补特伽罗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文叫做数取趣,就是数数地在六道里面去流转的有情众生。数取趣,也叫人我。我们觉得有个灵魂,或有个精神主体在六道里面打滚,一次一次地去六道轮回,取身体,其实就是指人、有情众生、凡夫。其实没有那样一个人我,这是小乘阿罗汉要证的人无我。
第二个就是法无我,佛法是对谁讲的?对我们凡夫讲的是不是?那你就知道这个法一定是凡夫境界内的法。
所以人无我或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中的两个“无我”是同一个含义,就是无自性,就是不存在。这个人无我、法无我中“无”具有同样的、平等的含义,就是不存在,我就是自性,无我就是无自性。我们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就强调这个,因为对佛法的误会就在这个地方。知道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会。所以我们要特别地留意一下,搞清楚且接受了这个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就入了大乘佛法的门。
记得刚开始跟大家讲《般若经》(《心经》)的时候,我一直就在提醒大家,如果你不接受五蕴皆空,也就是没有树立起人无我、法无我的见地,虽然你是佛教徒,入了佛教的门,但是你没有入大乘佛法的门,还记得吧?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
这一部论也是帮我们入大乘佛法门的。上来就讲一切法无我,这一切法指的就是我们凡夫感知到的一切法,就是五蕴,有能有我所对一切,就是能所。这些是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的幻觉显现的梦境,所以佛菩萨来到我们的梦境,就是想让我们搞清楚这件事情,心甘情愿地放下这个执著就醒了。如果你不放下,就会一直延续这种错觉显现的梦境,一直在六道里面打滚,冤枉受苦,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把这个论文从总体上介绍一下,大家先有个印象。
需要澄清的基本法义:
一、“一切法无我”的含义?
二、此处“一切法”所指何义?
以佛说法本怀来明确一切法的含义~
这个问题已经讲清楚了,刚才说一切法无我的含义就是一切法都没有它自己本身的存在性。简单讲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没这个法。那么这里一切法包括人无我法无我,简单讲就是《般若经》讲的五蕴皆空。空就是没有,我说这个法义已经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了,再叫我去跟人家辩论,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这个问题太低级了,是吧?学佛的人应听佛怎么讲,要依佛讲的作依据,你才是学佛,否则你学的啥就搞不清楚了。依佛讲的就很简单很明确,你不依佛讲的,那就真的是没办法讲。
好,此处“一切法”所指何义?我们就要知道佛是对我们迷惑颠倒的凡夫讲法的,他讲法的本怀就是要让我们觉醒的。他对我们讲“一切法”,肯定不包括他证得的真实法,当然是指我们凡夫能感知的一切。对于我们感知不到的,他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时候会说明的。所以知道佛讲法的本怀以后,就知道,这“一切法”肯定是针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凡夫境界内的一切法。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学习这个佛法。大家稍微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算学了几十年的,也分不清《般若经》里讲的“一切法”跟佛境界的区别,会以为一切法空,那佛也是空,没有真实法——凡夫的法空掉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实法了,这说得通吗?说不通!他也知道说不通,所以他就理解《般若经》讲的“一切法空”的空不是没有,因为前面的那样的误解,他必须要自圆其说,说服自己。
所以你要分清楚这里“一切法”,就是讲凡夫的五蕴一切法,当然毫无疑问地是幻觉显现的,实际上不存在的,是空的。只有空掉了这一切凡夫的幻境,背后的真实性才显现出来了。佛见到的真相,那才叫真实的法,是真有的,有自性的,它是不可能空的,如果认为这也空,那就成断灭了。但真实法不会断灭。而且佛见到的真实法可比凡夫的五蕴要广大得无量无边,他直接现量见到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学过《金刚经》的人知道,这是原话,那是多么广大的法呀!那我们凡夫见到了吗?没见到!所以佛对我们讲法的本怀是让我们破除对幻象的执著,去见真实法,所以这“一切法”必然不包括真实法。这一点我反复讲过,吃过亏的人就有体会,就知道这一点关键非常重要,要不然真的钻不出来,就会把佛的境界跟凡夫的境界混在一起,分不清呐,几十年都钻不出来,这个问题就很麻烦了,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问题上。
好,下面是《楞伽经》里面刚学的内容,我们再回顾一下也可以,你看:
“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楞伽经卷二”
这里佛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他讲的法,就像阳焰引诱那些口渴的野兽一样的,一步步把它引到真实去。因为真实境界没办法用凡夫的语言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是知道佛讲法的本怀,就不会执著在文字上,换句话讲就不会“死在句下”,我们就不会犯这种错误,就会活学。这个就是要提醒我们,佛讲的真实法,哪怕他有时候在经典里面讲自己证到的真实境界,其实那个也不是真实境界本身,还是用语言描绘出来的,让我们去相似理解的。
所以为什么《百法明门论》里面的“一切法”把八识都包括进去了?八识不是佛告诉我们是真实的缘起吗?为什么把八识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是从了义的角度讲,八识的语言理论体系也是无自性的,还是用凡夫的语言安立的一个模型。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前面的“法”,“法应舍”的“法”,那是佛法;佛法也是用凡夫的语言安立的假模型,是引导我们去见真相的一个路标。
所以《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的这“一切法无我”所指的这“一切法”,包括了下面讲的心法,看到了吗?我们之前一直学过来,不是说唯有心、唯心无境,心是真实有的吗?心是佛菩萨看到的真相吗?为什么也是无我呢?对,这还是用凡夫的语言安立的模型嘛!所以无我。但是它不是空圣者证到的真实境界,知道吧?那个是真的有,那个叫大我、真我。所以要分清楚一下这些基本概念。
所以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以后,我们就知道佛讲法的本怀,比如我们刚学的三自性的内容,原经文:
“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正确了解一切真实法的智慧,和如如的真实相都不可坏,破坏不了,这是圆满成就的真实自性,是有的,这里说的就不包括在前面讲的一切法中了,大家要注意一下。
还有:
“大慧,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诸佛随顺证入,如其实相开示演说。若能于此随顺悟解,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楞伽经》卷五”
《楞伽经》卷五的内容又重复讲一下。真实的情况、真相是决定、毫无疑问的可得。决定、究竟就是彻底的意思;根本,就是真实性本身,是可得的,是如如相真实相。好,从这一句话,你就看得出来,佛对我们凡夫讲的“一切法”不包括这个内容,前面说的一切法无我,你如果把这个(佛证的真实的法)也包括进去了,就叫断灭了,就会误解经论。大家了解了这些,就知道我强调这一点是有目的的。
好!这里是佛讲的,“我及诸佛随顺证入”了,就如真相,然后依据证到的真相来施设佛法,来告诉众生,也去见真相。你看,如果听懂了这些道理,就能够于这些道理随顺真相、悟入、理解,可以离开了凡夫境界一切法的断常、有还是无、善还是恶、二边见,不生能所分别。唯有心嘛!能所虚妄分别,不是没事找事吗?能所分别不起,这样才能“入自证处”——自心亲自证到的真实境界。离开外道和声闻缘觉乘的境界,这个才是大乘真正的正智。
这些话难懂吗?一直学过来的人应该不难懂,没有跟上趟的人可能会觉得难懂。因为不是真的难懂,是你熏得太少,这些话都是很直接的话。我之所以重复地提这些经文,目的就是让大家搞清楚佛讲法的一个本怀,就是想让凡夫离开五蕴的幻象、赶快觉醒过来。在具备了这样的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后,你就知道佛对凡夫讲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是不包括圣人证到的真实境界的。这样你就敢空凡夫的一切法,是不是啊?要不然你分不清楚这一切法无我到底是什么一切法,你就会在那里犹豫不决,在那里打架、纠结矛盾,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进入不了真正的大乘佛法的门,上不了修行的轨道。学到后面就皮了,就开始诽谤佛法。大家稍微留心一下,就发现身边很多人,特别那些原来很精进的,修了很久的那种人,诽谤佛法的可能性更多。他就是因为没搞清楚一些基本的问题,长期努力都得不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就怀疑佛法。这真的很可惜的,非常可惜的。这个恶业导致的将来的果报不得了,他无知,他现在不知道啊!
好!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佛说法的本怀,和一些概念的基本定义后,这样我们理解这些经论就不会混淆,就会很顺畅。
学习本论的目的: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下学习本论的目的,我们学佛菩萨的经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学知识的。我们是学懂了道理以后要在我们心地上去转化我们凡夫的无明习气,我们是要觉悟的,是为了这个目的来学习的。通过学习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了悟诸法、一切法无我,没有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这样子,就可以入大乘佛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正知见的人,才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一旦超越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还有从初地到等觉到佛的变异生死,这个是后面将来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你懂了前面的道理,这些后面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因为从凡夫到最后成佛,这个道理一直要贯彻下去的。
初地菩萨证到五蕴皆空了,见到唯有的心了,就开始进入实修,他怎么修?他就是直接对治原来存到心里面认为有五蕴的那些种子——还是认为有我有法的那些种子,只是那些种子不起现行了,不做六道轮回的梦了,但是还有、还在障碍他的功能作用。所以他还必须得去对治它去转化它,还是用这些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去转化净化它。净化到最后,到圆满成佛了,才彻底把最后残余的那一点点全部净化掉了。所以佛才没有一点点障碍,大圆镜智圆满了。
所以我们的凡夫的障碍,包括没有成佛之前菩萨的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无明邪见嘛!我法二执的邪见种子的障碍,还有什么其他真实的障碍吗?没有!就是这个东西,因为三界只有心,唯有心没有境,一切都是心里面的问题,所以你就只能在心里面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紧贴着核心法义:一切法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我们学了三时教法以后,还要把唯识的道理加进去,说全了,就是唯识无境,处处都要汇归到这一中道了义实相上,这个是说全了的中道。
《般若经》里面讲的中道,五蕴皆空、人无我法无我,我们学过知道这也是中道。中不是中间,是中正,是正确,正见,所以五蕴皆空是正见嘛!也叫中道实相嘛!那么这只是遮诠中道实相的表达,没说真有的。真正的说全了,就是唯心无境,唯有心无有五蕴境界。有什么、没什么全部讲全了,这个是了义的中道实相的说法。所以学佛法,不忘记根本宗旨,才不会学偏。否则的话学着学着就不知道自己在学啥了。因为佛法确实是很庞大的一个体系,而且各种各样的角度都可以说,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我们都能接触得到,所以很容易就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如果你抓住核心纲要,抓住核心法义,抓住要害,怎么样都没关系,都不会乱。
为了帮助大家从总体上再加深一下对《百法明门论》的印象,这里有个图参考一下:

这个图是这样子来做的,第一个是把心法放在最下面,心法就是八识,心所有法在心法的上面,然后心所有法的上面是色法。色法的上面是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的上面是无为法。为什么要这样的一个安排呢?其实网上有现成的图,现成的图是那样横着排的,在这里中间打一个五位百法,然后把它分支分下来的,是这样的。我叫学员做成这样子,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呢?是为了让大家很清晰地看见,心法是一切法的根本、根基、所依。
那么这样就很明了,你看,有心法就有心的作用,就叫心所有法。那么心法,和心起的作用,起了作用以后,它就感知到了色法。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色法不是客观实在的,看到了吧!是心在那里运作以后呈现出来的,我们安立给它叫色法,其实它本质上不是色法。那么在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三者都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概念。就是心在运作、产生种种作用、在活动,活动以后,我们感知到了外境有色法,那么感知到外界有色法,这就是能所对立。然后我们就根据这样一个能所对立,产生虚妄分别,分别要用什么东西?名、相。那么这个名里面就包括了自相和共相——描述一个事物本身叫自相;那么描述一类事物叫共相,共相就是抽象概念。同样的,心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抽象概念,是我们人为安立出来的。比如说时间、空间、方位。
时间既不属于心法,也不属于心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属于色法,也没有东西拿得出来看的,但是它又不能离开心法,也不能离开心所有法和外境的色法。我们说的时间是怎么来的?是物体在空间当中的运动表现。所以你就知道时间既不属于心、不属于心所有法、也不属于色法,但是它的安立又离不开这三者。按现在的话讲,包括时间在内,这24个心不相应行法,全是我们人为抽象出来的安立出来的假法。
具备了这四者以后,我们从四法当中去了解认识它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它们是没有自己的、是无自性的。它们的真相就是无为。为了把这个无为说清楚,就叫一切法无我,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抓住百法明门论这个主要的脉络,弄清晰了,具体学到一百个法的时候,你就会很清醒,不会被带着跑了。如果认为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些是很真实的,你就学偏了。就像《心经》讲的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有些没有学到或并不很清晰这些教法的人,就摸着鼻子纳闷,这明明不是有鼻子嘛!明明有耳朵嘛!怎么说没有呢?这样就影响他理解《般若经》了。这个还是古代一个很有名的禅师在他很小的时候提出的疑问,但是他有疑惑就好,他就会去探究。我们平时念《心经》的时候,就没有深入思考,念过去就念过去了,好像念给佛菩萨听,完成任务了,可以了。其实佛菩萨不需要我们念的,他是讲出来让你去理解佛经的意思的,你把百法的脉络先清晰了的话,你以后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你就很清晰地知道,原来一切法是唯心显现出来的,本质上是唯有心无有境的。
心显现出来的东西,当然就是心的本性。比如昨天晚上做梦,梦境当中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你不知道是梦的时候,你在梦中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们是心外真实有的客观存在?对,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些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所有你梦境当中的一切,你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性上是你的心识显现的。所以清楚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了。
我们先从总体上了解下《百法明门论》的结构和内在的法义,下面我们还有点时间,看一下论文,看到多少算多少。
《大乘百法明门论》论文释义
【一、引经标宗
论文: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我们参考一下窥基法师的一个解释。窥基法师真实的名字叫大乘基。但是因为他弘扬佛的正法,可能是令很多人不高兴,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窥基。其实这是一个讽刺的名字知道吗?窥就是偷窥嘛!是一个贬义,故意贬损他的,给他取了一个别号。但是在历史上因为这跟众生很相应,所以这个名字就传下来了,就这样子叫。但我不喜欢叫这个,以后我还是称他大乘基好了。大乘基法师学是跟玄奘法师学的,他是玄奘法师的得力助手和高足,学得很好,但是他学的是新义。新义就很复杂,不是很容易学的,有很多方便说。但是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因为很多是名词概念,他也是从其它的经论里收集到一起的。所以我就省去了收集的过程,我直接用他收集来的名词解释去学习就可以了。但是关系到唯识的法义,我就不过多地参考他的。因为他的是新义,新义比较复杂,说起来要很耗时间,然后很容易学着学着就跑偏了。所以我们还是紧扣佛讲的唯心无境的古义的角度来学习就好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要不然有人说你双重标准,有些地方用新义,有些地方要用古义。因为新义古义的名词解释没有太大影响,概念的定义内容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说明一下。
这里他就解了:
【引经标宗。窥基(大乘基)解:如世尊言,原为佛说,乃论主推尊法有所自。一切法等者,总标百法、及二无我以为宗旨,乃一论之纲领也。】
就是说佛讲的话,这就是世亲菩萨把佛讲得推出来说,表明他讲的话是有出处的,是佛讲的。好,一切法,这里当然就是世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里浓缩出来的一百个法,来概括为一切法。那么这一切法其实就是这里的一百法。然后又标明了这一切法当中没有人我和法我,这个宗旨就很明确了,这一句话就是全论的一个纲领。这是大乘基法师讲的。
我们看一下,加深一下印象,什么是一切法当中的二无我性。我们看《瑜伽师地论》里面的文,他说:
【《瑜伽师地论》: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这一段论文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他就讲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你认为它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这一切法“二无我性”——当中没有人我和法我。那么于这个当中人无我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于刚才前面讲的一切法当中没有真实的人我。后面又说也不是离开那一切法以外,有一个真实的人我。用通常讲的话,就是讲即蕴无我、离蕴无我,就是即着五蕴没有人我,离开了五蕴,也没有人我,就是没有人我的踪影,一颗渣都没有,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没有。
好。“于诸法中法无我性”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一切法当中没有法的自我,没有法的自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你能说所说的事相中,其实说白了就是五蕴,我们凡夫还能有什么本事?说什么呀?只有五蕴言说境界,这一切五蕴当中的法都是没有自性的,是无所有。没有自性,就是没有它自己存在性,就是没有法本身,但是照顾我们凡夫,因为我们感知到了有,从这个角度说一切法无自性,其实要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无有凡夫境界一切法。好,那么如此了知一切法皆无有我,这个就是菩萨!菩萨就能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第二段,我们也看一点:
【二、依经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
论文: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窥基解:问有五种,谓:利乐有情问、不解问、愚痴问、试验问、轻触问。此,即利乐有情问也。
《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略言五位百法。】
依经设问作答,总标五类诸法及次第。这里世亲菩萨就自问自答,他说“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这里何等一切法先回答,云何为无我,论文最后才回答的,看清楚。这里开始回答一切法,其实就是把五位百法的内容全部列出来了,所以接下去就要一个个地学了。
我们看一下大乘基法师的解释,他说“问有五种,谓:利乐有情问、不解问、愚痴问、试验问、轻触问。此,即利乐有情问也。”他说,佛法当中问问题有五种情况,第一个就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而发问,即请法;还有一种就是确实不理解而发问的;还有一种就是愚痴问,愚痴问什么意思?就是稀里糊涂颠三倒四地瞎问;还有一个试验问,试验就是试探一下,看你懂不懂;还有一种轻触问,轻触问就是说很高慢很傲慢,很轻视对方,也是试探一下,但是背后就是有轻慢的那种心。说白了就是已经有成见了,已经有自己的看法了,问出来就是想跟人辩论的,人家怎么说都不接受人家的讲法,哪怕人家说佛说的,也不听。
后面看一下,“《瑜伽师地论》: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略言五位百法。”大乘基法师说从《瑜伽师地论》里,从眼耳鼻舌身五识身开始介绍,一直到法界里面所有的内容概括起来,共有六百六十个法。本来有那么多的,今天这个论就是世亲菩萨从六百六十个法里面总结出来了一百法分五个方面,所以当然这是略说。
【论文: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我们看一下大乘基法师讲的:
【窥基解:心法者,总有六义。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种现机制)。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往八识里熏集种子)。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别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第六识)。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唯七识)。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这里就是对心法中的心这个概念做一个介绍,什么是心呢?大乘基法师从六个角度讲:
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就是从第八识的角度讲,称之为集起名心,集种子,起现行。收集种子了,收集了一起,起现行。其实就是从第八识的角度讲的,它可以有这样一种种子起现行的一个机制。凡夫见得到吗?见不到。
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这个角度又可以叫把前七识称为积集,叫心。它怎么叫积集?就是说他可以熏种子,收集种子,但他只是负责收集,八识负责储存。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集到了一起以后起现行了,从现行的角度讲,就是前七识,七转识现起来了。后面的话又是讲第八识了,说“积集名心者,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这些角度的切换不要太在意,没关系的,只要知道心就是集种子的、起现行的,抓住这个核心就行了。
三、“缘、虑名心”,缘就是攀缘,可以攀缘对境。虑就是可以思虑,攀到了,加以思想。只要具备了能缘或者能虑都可以叫心。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眼识)能缘外境见色,但是他不考虑的,他只是缘。但是第六意识又能指挥眼睛去看,看到了以后又能想,又能思虑,缘、虑都有了,所以第六识也叫心。
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识,分别,比如,我们第六意识跟眼识在一起配合的时候,看着闹钟是灰色的,是不是就分别啦?分别了,了别了。
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什么叫等无间?没有间隔的持续地发生作用。什么作用?执着我法。第七识持续地恒审思量,我们讲就是持续不间断地执着有个自我,有真实的法,就是我法二执。你看,这是第七识,也是心的作用。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或者另外一个角度讲,第八简称为心,第七叫意,前六叫识,都是心的内容,都可以叫心,所以叫八识心王。这个心就是一切最胜故,前面讲的最根本的法。《摄大乘论》里引《阿毗达摩大乘经》里佛讲的,他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句话以前讲过还有印象吗?就是无始劫过来,一切法,包括了凡夫三界六道轮回一切法,还有圣人的境界,这一切法就包括圣人的境界,一切法平等地依据它而显现。“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有心,所以才有了六道轮回,三界六道轮回,才有了解脱三界六道轮回以后证得的种种圣人的境界。所以八识是心王,就是一切法,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唯有的识,唯有的心,这是法界唯一真实的存在。
【窥基解: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具此三义,名为心所故。要心为依,方得起故。】
什么是心所有法?简单了解一下。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个,它永远的、恒长地依附着心王起作用的。
第二个与心相应。比如说八识心王,八个识就是八种心,它各自所起的作用就相对应于八个心本身的,与各自心是相应的,不会错位错乱的。
第三,系属于心,就是从属于心的,是从属关系,因为是心的作用,心的运作起来的一个作用。
那么“具此三义故名为心所”,心所简单讲就是心所有的法。我们之前学小乘佛法时,讲人无我的时候,有一个句式还记得吧?就是叫无我、无我所,记得吗?我特别强调过,这个“我所”不是指我所对的一切法,是指属于我的法。这里的心所就是同样的一个表达方式。心,八识心王,“心所”属于心王的作用、功能,或者说是心运作出的效果。所以这个“所”就不是笼统指心对的一切境界。
“要以心为依方得起故”,说简单一点,心法就是根,这个心所法就是枝末,它离不开根本、离不开主干。
【色法者,识之所依、所缘,乃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以能、所造八法而成,乃十有色也;无对色即法处色也。】
这里也稍微简单了解一下,具体的内容我们讲到具体的法的时候再说。
这里就是从色法的角度讲,是心识之所依,这是方便讲的,刚才前面都讲了心才是根本。那么这个“识之所依”,也就是分别心的依据,它依靠色起分别。比如说闹钟是色法,我们分别它是灰色的分别心是依据闹钟这一色法起来的,也就是识去攀缘的对境。
“乃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境”就是色身香味触,这个五境是有质碍的,有质地有障碍的。这样的一个五根五境加起来一共就是十方面的色法了,而且这个色法是五根对五境的,有对待的,有质碍的。这个五根、五境是什么构成的?是地水火风造出来的,四大假合出来的。记住,这不是了义说,是就着我们凡夫的经验层面讲的,先这样讲,要不然这个话没办法讲。好,“乃有十色也”,这样就构成了十色。
然后再加一个“无对色即法处色也”。无对色,就是首先别人看不到,再一个就是说它没有质碍,它是自心一种精神的显现,比如说我们脑子里面第六意识收集进去的影像,我们回忆出来的形象,想到的种种的景象,是不是也有形色、有形象,但是它没有质碍,不像外境一样的有质碍,这个就叫法处所摄色,具体讲有五个方面,具体讲到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再详细的了解就可以了。
【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那么不相应行法,其实说全了叫色心不相应行法,既不是心法,又不是色法,跟色跟心都不相应。
我们看,“行蕴有二”,就是一个法的运作,他说有二方面:一个就是相应,就是跟心相应,那就是心所法;第二个就是不相应行,不相应行就是跟心不相应,他这里是简单讲,说全了是跟心跟色都不相应。从这不相应行法中的第一个“得”开始,到最后“不和合性”,一共是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个法跟心、跟色都不相应——既不是心法,又不是色法,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法,反正就是无中生有、假安立出来、抽象出来的法,我们人用来沟通交流的,这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它并不是客观真实有的。
【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
无为法是五位里面的最后一法,就是说无造作,无为无造作,不变异才叫无为法。我们之前学过那么多,应该有这个印象了,这里大乘基法师就说了,不生不灭,没有生它就没有灭对吧,无去就无来,没有生灭的东西哪有去来,也不是那一个也不是这一个,没有什么好得到也没什么好失去的,这个无为法就是跟有为法做区别开来的一个法。有为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一切,有为有造作有变化,有生灭来去,所以与之相对的无为法是没有变化造作的,故曰无为也。结合前面按图讲的,我们按次第从心法一直往上排,最后是无为法,无为法叫什么?你看,就是前面的那些法显示出来的一个真理,所以它并不是离开有为法以后有一个无为法,是不是?它就是说那些前面讲的那么多法,本质上是无自性的,是无我的。这个真理不会变易,所以是无为无造作的。最后就是回归到这个宗旨了,一切法无我的宗旨了,所以叫无为法。
看,这一部论整个介绍下来,就是想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一切法无我,包括人无我法无我。抓住这一个宗旨了以后,其实《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具体的那些名词概念可以不讲了,你自己去查字典都可以。当然你搞得越详细,越有利于我们怎么修行。为什么?比如里面五十一个心所法有告诉我们分清楚心是怎么运作的,包括遍行心所、别行心所这十个法,是告诉我们心怎么运作的。后面的四十一个心所法,包括善法、烦恼法,这些是让我们去选择怎么修行的,让你分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有功德的,什么是有过失的,把这些搞清楚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前提是你要知道他讲这部论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你越学得清楚,越对我们修行有利。如果你不知道这部论的宗旨,你越学越加强邪见,什么邪见?——我是真的,这一切法是真的。这个就与大乘佛法背道而驰了,就入不了门了,今天就讲这么多!
一起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