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课想法每天写1000字

名著阅读重在教会学生方法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海的波文
名著阅读重在教会学生方法

“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来,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

这句印度的老话,自从知晓就牢牢地铭记在心里。

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的老师,能在语文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深知阅读的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成了重中之重,作为“名著”的整本书,其位置更是高高在上,各大语文活动都纷纷探索:作为“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我们到底该怎么教,教什么,要“研讨”,更要“培训”。

记得吴非先生曾说,我们的先人,不但没有人教过他“整本书阅读”,甚至连最基本的课程也没有,却写下那么多书要我们这代人来教“整本书阅读”。

既然大家都在探讨,那就一起探讨一下,作为“名著”阅读的整本书,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凤云老师对“名著”阅读教学有着长久的实践,一个扎根在农村的老师,能始终坚持在“名著”阅读的实践中,着实让人敬佩,以下就以凤云老师《爱的教育》阅读教学为例,探名著阅读的方法。

名著阅读重在教会学生方法

            ——以吴凤云《爱的教育》阅读课为例

文/陈海波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部编本”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的分量,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这就启示我们,名著教学的改革方向,不仅要关注名著教学的内容,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名著习得不同的读书方法。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带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最为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激发、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获取知识和资讯,让学生爱上阅读;二是指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门径,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怎样“授之以渔”?以下以吴凤云老师《爱的教育》名著阅读课为例,探名著阅读的可行性策略:

一、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对内容的梳理、提炼能力

英国的“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提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方式,借助颜色、符号、图像等将思维过程画出来,将获取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从而帮助人们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名著阅读相对于单篇来说,阅读量浩大,读懂、读透整本书,需要学生从繁杂的情节、人物等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让线串起不同的主题,从而加深对名著阅读的理解。而思维导图恰好可以抽出整本书的筋骨,帮助学生梳理浩大的阅读信息。看吴老师《爱的教育》,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及时地将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形成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的“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这种能动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对阅读信息的分析、归纳和整合。

  五个小组,呈现五种不同的思维导图,表达他们对《爱的教育》中安利柯成长过程的重要他人的理解。

  第一小组用彩虹代表安利柯,用白云代表他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二小组用太阳代表安利柯,用红色代表父母、绿色代表老师、蓝色代表同学;三小组的主题是夜空,一抹弯月代表安利柯,以星星为分界线,左边是同学,右边是父亲;四小组,星星代表安利柯,蓝色是父母、粉色是同学、绿色是老师;五小组更是创意无限,用雏鹰代表安利柯,其左右上下均是其父母、老师、班主任校长、同学和书籍,是他们托起了安利柯的成长。

五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呈现自己的思维导图,色彩不同,角度不同,思考的模式不同,但对书的内容、主题、情感等却是相同的聚焦与整合,不同的设计意图,展现出对《爱的教育》极具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所以,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名著的阅读内容,它不仅仅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性工具,更是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梳理,将思考上升到思维,是极好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的方式。

二、用批注、仿写,关注语言、走向生活

仿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式,要在理解把握范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写出在形式上与范文相似的文字来。

“读一本书啊,我们不仅要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关注故事情节,我们还要咀嚼和品味语言。下面,我们就用这学期学过的批注式阅读法,在书中选一段你喜欢的文字进行批注赏析,并试着仿写一段。”

在用思维导图完成了对整本书的大概理解和构想之后,吴老师设计了批注和仿写的环节,引导学生把阅读落实到语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牵引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生1:原文:下午一点,我们到学校集合,这是最后一次集合了。听老师公布考试成绩,并领取那本珍贵的升级证书。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学生的家长,许多人聚集在大厅里,更多的人挤进了教室,还有的围在老师的讲台上,我们教室里,墙壁和前排长凳之间的空地上也都挤满了人。——《再见了》

批注赏析:这段话运用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毕业那天校园里的人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仔细,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老师的恋恋不舍。

我的仿写:那是炎热的夏季里的一天,我们到满是回忆的校园集合,这是最后一次集合了,听老师宣布考试成绩,并领取那本珍贵的回忆录。校园的各个长廊都站满了拍照留念的学生,后来校长把我们聚集在操场上,听着校长那激昂的讲话,我不禁陷入回忆。这六年,像流水一样,慢慢流逝,曾经的我们天真地以为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转眼便要各奔东西。

……

这个学生选择了“再见分别”的场面,落点在环境描写,具体实在,批注很有针对性,巧妙地将自己的理解借助仿写表达出来。其他事例,学生也是从自己理解、体验的角度赏析,或人物描写的方法,或修辞的使用等,既有写作的技巧发现,又有情感的共鸣,所以仿写的内容真诚、深刻。

这样的批注和仿写,是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种对内容的加工、思考和反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更好地打通了书本与生活的关系,“读书”与“读我”,感受、体验、思考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以听说读写为基石,提升语文素养

这两年,“语文核心素养”被强烈关注,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起来说,就是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关键语文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更是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的体现。但这些综合的体现,要以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语言为标志。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王本华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核心素养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中去,当然也要兼顾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整体素质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单篇还是整本书,都要以语言为基点,扎扎实实地借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体悟,从而培养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能力和品格。

吴老师《爱的教育》阅读交流课,所有环节的设定最终落点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能力。

课的开始:

吴老师:通常,阅读一本名著,我们会首先关注这本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下面呢,我们就来做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利柯的小知己,用“安利柯是个  的少年,我是从    读出来的”来说话,谁来说说?

生1:安利柯是个热情的少年,我是从他总是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读出来的。

生2:安利柯是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因为他把自己的玩具火车送给了从没有自己玩具的伙伴。

生3:安利柯是个乐于助人的少年,体现在他跟妈妈一起给葛禄西母子送东西。……

学生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接下来,老师快速从书中抽身:

师:好,同学们都是安利柯的小知己,他是这样的阳光上进,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找一找咱们身边的安利柯。

生1:我认为王帆同学是安利柯式的好少年,因为她不张扬,稳重,下课时不打闹,总是安安静静看书。

生2:我认为咱班的方浩泽同学也是安利柯式的好少年,因为不管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是学习差的孩子,一遇到难题,他总是上来帮助他们解答。……

学生跟着老师的牵引迅速把目光转向身边的同学,滔滔不绝。

接下来,老师继续让学生“说”:

用绘制的思维导图讲述“对安利柯的成长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

讲述结束,评比“最佳”后,回到具体的语段,批注、仿写,读进去,再写出来……

纵观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无不贯穿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在听说读写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当然,这样的阅读教学离不开老师对阅读的深度和宽度,学生的眼力、脑力和表达力,取决于老师设计阅读教学的能力。

钱梦龙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真真教会学生读书。

什么是教会?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名著也一样。

基于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读情”,读与思,知与行,课内与课外,单篇与整本,都需要我们细细品读,认真思考,全力设计,切实地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