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
看到这个标题的朋友肯定有的会点头,有的会皱眉,因为同一件事有很多种说法:等鱼、整鱼、定鱼、罾鱼……我喜欢用“沉”这个字,因为沉下去很久,再慢慢浮上来就会有收获,沉得住气的人更能成功。
周末回家,天气真好。秋阳高照,万里无云;微风轻拂,稻田翻着金浪;橘子,橙子,柚子黄澄澄的,挂满树梢,鸡冠花、芙蓉花、金桂花、菊花、不知名的小花争奇斗艳。公公婆婆正在菜园子里挖红薯。又大又鲜的红薯带着泥土的芬芳堆成了小山。孩子欢呼雀跃地叫着爷爷奶奶。婆婆马上洗了两个特大的削皮切块,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块尝起来,脆脆的,甜甜的,赛过水果啊!宝贝也吃的不亦乐乎,一块没吃完,又抓起了另一块,爷爷奶奶忙劝道:“别急别急,莫呛到,尽量吃。”
公公说他早几天沉了好多虾子。哎,那我也来试试,这可是我的爱好与特长啊。家里的工具蛮齐备。六个圆圆的鱼篓,白白的细线密密地织着,开口朝里,鱼儿进去了就出不来的。投进去一块比半个手掌略大的糠饼,长长的线上缠了矿泉水瓶做浮标,然后沿着塘基每隔四五米投放一个鱼篓,不一会儿,池塘上就浮起了六个矿泉水瓶,他们在水面上轻轻地晃着,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又静止不动。鱼篓子放好后,就要开始耐心地等待,起码等两个钟头,大概这也是有的人会称“等鱼”的原因吧。在这一段等待的时间里,孩子邀请我和她踢毽子。毽子也从孩子的童年里飞回到我的童年里。
小时候喜欢和妈妈一起去沉鱼。慢慢地也能自个儿带着弟弟妹妹去了。没有现成的鱼篓买,就要自己动手布置。把家里的脸盆收集到一起。裁剪出比脸盆大一大圈的塑料薄膜,中间挖一个拳头大小的洞,用尼龙绳和麻绳箍好,整理好。放好鱼食,来到池塘边,先放水进脸盆,等脸盆沉下去后再把它推到池塘中间一点点去。长长的绳子,一端连着脸盆,一端系着石头,放在岸边。等很久后,抓着绳子往岸上拖,近水面就会看到好多小鱼在薄膜下脸盆周边游动,黑黑的一圈。到岸边,先让盆里的水从洞口流出来,这时候要留意,不要让鱼跳出来掉到地上沾一些泥巴。水倒得差不多了,解开绳子,揭去薄膜,就可以痛痛快快捉鱼了。有时会优先弟弟捉大的。鱼捉好后,就在盆里加点鱼食,再封好,放下水去。一天反复几次就会有很好的收获。
还有一种鱼篓就是妈妈做的。妈妈找来旧的蚊帐,剪成约一平米大小四方块,用缝纫机把四方滚边,四个角踩上十厘米长的带子。爸爸就用砍来的竹子,再削出数根长约一米五,宽约两厘米,厚约五六毫米的竹片,竹片中间钻孔并烧弯,用粗铁丝把两根竹片串起,上下固定,中间留出旋转的余地,顶端再扭出一个弯钩,再交错两根竹片把蚊帐布的四角撑起来。这种袒篓子就做起来了。配套的还有起鱼的,长棍子顶端加一个钩子。袒篓子比脸盆用起来更方便。放的时候要轻轻地慢慢地,快一点就可能会侧翻,鱼食就可能全倒出去。起鱼的时候也要悄默声的,不能让鱼儿感到有人在动它们。快出水面的时候就加快速度,小鱼想逃出去也为时已晚。
当然我能干聪慧的妈妈还曾用采茶用的篓子沉鱼,收获颇多,起鱼的时候,只听见鱼哗啦哗啦的响。那以前用的鱼饵也是自制。舀一瓢糠放到烧红的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喷香喷香,再拌上剩饭或者骨头或者是酒味特重的不适合人吃的甜酒或者是煮好的猪潲,那个香味是小鱼不能拒绝的。既节省又有效的方法,就是捡石螺、田螺、蚌壳敲碎了做鱼饵。小鱼也喜欢吃。
“妈妈,妈妈,可以起鱼了吗?”女儿有些兴奋啦,“我来起,我来起。”如今用的鱼篓轻便,既不担心鱼儿会跑,也不担心小孩起不动。我把大任交给女儿,自己用桶子装了两寸左右深的水,跟在女儿身后。女儿很麻利地起上来鱼篓。鱼篓里的鱼活蹦乱跳的。女儿也大声说:“好多,好多,有虾子,妈妈快抓,妈妈快抓。”小鱼种类多数量多,虾子、蚌皮赤、小鲫鱼、木愣古、青皮楞……捉完鱼整理鱼篓,补充一些糠饼,再放下水,等待下一次收获。几篓下来就有不少,可以炒一大碗。把小鱼择干净洗一洗,烧红锅子放上油,煎一煎,金黄金黄的,虾红红的。加上红辣椒、姜、蒜、紫苏,一道很好的下饭菜完美呈现。女儿最喜欢吃小虾。
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沉鱼,沉的多了,奶奶就耐心地把小鱼焙干,晒晒,熏一熏,收起来,来客人的时候可算做一道荤菜。大多时候做了我们带饭的菜。那时候上学要自己带饭菜去学校,学校只负责蒸热。有这样的小熏鱼可算得上好伙食了。
如今的孩子什么样吃的都有,今后哪样会是她的最爱,最美好的回忆呢?在日渐浮躁的时代,她会不会拥有沉下去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