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小朋友的人文科学之路
学习兴趣的出现
三岁半之后的喜桃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学习兴趣来。并不是你教她什么,她会模仿,而是她的问题变多了。
她总是会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包括熟悉的和陌生的词。她会问:牛奶是什么?她其实每天都在喝,但她想搞清楚这种物质是怎么被命名的。她听到新闻里说地震,也会问地震是什么。对于她来说,这是个陌生的事物。
她最喜欢的书不再是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故事,而是人文版的地图以及真实发生的事件。
她乐于接受一切新鲜的、未知的知识,从牙齿到打雷。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接触了太多丧失学习兴趣的青少年。当饱受应试的折磨之后,他们会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丧失兴趣。他们对未知领域冷漠,对任何学习方式都很反感。因此,当喜桃的求知欲开始出现的时候,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人文科学的范畴非常广,狭义的区分一下,包含了地理、历史、哲学这样的学科。以此区分于语数外这样的基础学科,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类。
当大部分的同龄孩子开始背三字经,学数学以及学外语的时候,喜桃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我决定顺势而为。
基础准备
由于专业以及工作的关系,我们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会比较多一些。
四岁小朋友的人文科学之路拼图版的彩色地图。纯粹是为了玩。我觉得这套地图,其实更倾向于颜色的分类培养,但孩子只要在玩,就会有各种问题及兴趣点出现,挑她喜欢的给她讲,她想了解什么就说什么。
幼儿在人文学科中,最好切入的是地理。时空概念中,空间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时间概念要难一些。
相较而言,家里的历史地理彩图,喜桃更喜欢读地理类的。
四岁小朋友的人文科学之路大量的历史地理彩图是非常好的媒介。用专业的眼光看会觉得它的知识点过于简单,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另外,图的背后还有一些隐藏信息,这和家长的知识储备量有关系,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而言,也不用太深,挑你知道,他又感兴趣的讲给他听就好。如果他能问出一个你都无法回答的问题,那就更好了,你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享受一起探索新知的美妙时光。
接下来还缺一个又美貌又智慧的高阶版地球仪,目前还没有找到太满意的。
人文学科之美
四岁小朋友的人文科学之路有一些小故事是耳熟能详的,有一些大道理是从小就知道的。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一些东西称之为常识,人文学科范畴的常识。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有太多的场景中,年幼的孩子可以接触到这些信息,有了大致的印象后,他就会对这些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为了蝴蝶,他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王子和公主最后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懂得了人生有悲有喜,起伏不断,而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们永远铭记。他隐约看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意义。
然而这一切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时间一点点发酵,才能呈现的人文之美。人文之美,就是很慢,很慢。
引起喜桃的直接兴趣的是历史图册中的民族。小女孩爱好美丽的服装,所以她最爱指认不同的民族。
有一天,和她一起读图时,我觉得,书本上的图画太单一了,想找一些更加丰富的资源,于是突然想到了民族博物馆。我决定带她去看一看。
参观完民族博物馆,服饰类,喜桃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她有着小朋友自己的审美标准,她会评判这套衣服美,那套不美。
看过生产生活类的展览,她对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她说:原来博物馆不仅有恐龙化石,还有漂亮的衣服。
走出博物馆的时候,她又说:怎么一会儿就看完了呢,我还想再看新的。
她对新知的渴望,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这个世界如此广阔,人的兴趣点应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关注微观世界的自我,另一方面关注宏观世界的“他物”。地理、历史关注的就是宏观世界,而哲学可以倾向于微观自我。
如果一个人,能观察到微观的自我内在,就可以轻松做到自律,还能做到自省;如果一个人,能把眼光放向广阔的世界,他就不会狭隘。
然而,在我们的学科体系里,总是觉得这些东西没用。如果一个孩子,不内观,也不外察,总是困囿于周围环境的各种琐碎烦恼之中,他怎么会觉得活得有意思呢?
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的人生绝对不是他们期盼的。
有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其实有大用处。自观内心,才能感受自我的力量;放眼广阔,才知自己的渺小。
四岁的喜桃,任由兴趣推开人文的大门,找到一个广阔的世界自由翱翔。我希望她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乐知,喜知,带着好奇心一直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