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书与书评亲密关系

年纪四十岁左右的夫妻争论的样子,像是两个八岁的孩子在拌嘴。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2人  颜熹

“我不理你了”。“你要是再这样,我就……”

如果你去观察,年纪四十岁左右的夫妻争论的样子,很可能会发现,在很多种情况下,他们像是两个八岁的孩子在拌嘴。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福•孟这样说。

这些仿佛只有在幼儿身上才会发生的奇怪举止,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却经常发生。

“大人其实就是幼稚的孩子”,尤其是在面临冲突时。

事实上,再亲密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一项超过二十年的研究显示,“快乐”的婚姻和“不快乐”的婚姻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处理“冲突”的方式的截然不同。

不快乐的伴侣之间的争吵是破坏性的,他们更关注自我防卫,不能有效倾听,……

快乐的伴侣也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们直面冲突,并愿意接受自己的错误,还会使用一些沟通技巧,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面临同一种“冲突”境况时,只能采取一到两种平常习惯的反应模式,就会非常被动。不仅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且同样的“烦恼”还会卷土重来。

“每次都做同样的事,还期望有不同的结果”,不是“疯狂”是什么?

“真正的沟通高手,就是在不同的情形下,能采取不只一种反应方式的人”。《沟通的艺术:看人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反复提到这句话。

习惯的反应模式,是非常容易,又是“自动驾驶”的,但它们并不是解决关系中不同冲突的最好办法。

《沟通的艺术》这本大部头的经典,是一本大而全的沟通圣经。作为畅销40多年的美国大学权威教材,它已经再版16次,几乎覆盖了沟通领域所有有关的知识点。

本书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是一名人际关系专家、社会心理教授。以沟通写作为专业,帮助无数商务人士改进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

用在亲密关系上,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三大沟通工具:

一、“我”的语言

二、知觉检核法

三、保留爱人的面子

下面,结合我们最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来看看这些沟通工具是怎么样起到效果的:

“我”的语言

美剧中最常见的一句台词就是“We need talk.我们需要谈一谈。”

当你问你的另一半:"Do you have a minute?你有空吗?"

如果对方当时不想谈,他自然会说“No.不。”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切入问题“的适当时机。没关系,再找一个你们双方都觉得合适的时间再谈。

“最合适的时间”,就是确认你的听众已经准备好谈话的时候。

这时候,确保两个人都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你说的第一句话就十分重要,谈不好,一言不合起冲突,也是常见的情形。

很多沟通类的书籍,都会提到说话以“我”开头,其实,有没有想过,“我字开头”不只是一种形式,底层逻辑是:我对我的感觉负责。

避免说:“你让我生气”,换成:“我很生气”,或是“当你那样做时,我觉得很受伤”。

加入“我觉得”,“在我看来”,分清事实还是观点。

把话里的“你应该”,改为“我希望……”

一般情况下,用“你”会激起别人的防卫心。但是“我”也不是万用的,过度使用“我”会让别人觉得你很“自恋”。

更好的选择是——使用“我们”。更多使用“我们”的夫妻,比用“我”或“你”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更高。

知觉检核法

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很多“误会”。有效地运用“知觉检核法”,可以在第一时间澄清误会,还原真相。

比如有一天妻子想和丈夫就最近的情况聊聊天——

第一步,可以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情况:“老公,我看到你最近好像有点不开心,”

接下来,说出两种假想:第一种:“是不是工作上有什么事让你心烦?”第二种:“还是你对我哪里不满意?”

然后,请求对方澄清:“可以告诉我真正的原因吗?”

相反的话,如果感觉到“被指责”,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借口”搪塞,或是以“攻击”等方式来表示“不要再怪我啦!”

保留爱人的面子

处在亲密关系中的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脆弱,总是变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但是,另一半最知道我们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

有人说,夫妻之间的对话中一直戳对方的痛点,是婚姻关系中最大的毒药。

“批评”,不仅让对方听不进去我们的任何建议,更不用说反思并改正他们错误了。

如何在谈话中,不带威胁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需要在谈话中,“清晰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处方——

用在具体例子中就是:

“你昨天答应我早点回家的,但是还是晚了”。(描述行为)

“你可能是忘记了”。(解释)

“我觉得被忽视了”。(我的感觉)

“我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感情”。(结果)

“我想知道你晚回家的原因”。(我的目的)

如果在一段对话中,你是被指责的一方,怎样以“不防卫”的态度来回应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不管怎么说,对方的指责或多或少是有些道理的。

如果他说你“很懒”或者“不顾家”,可以向他询问更多的信息:“我在什么地方懒了?”,“哪些时候你觉得我不顾家?”,关键是你是真心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为自己辩解。

还可以同意描述行为中的“内容”,但不同意附加的“评价”部分。比如“我在上周末没有做家务,不代表我是一个懒人”。

接下来,真心想了解自己给对方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你看起来心情很不好,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

最后别忘了再问问:“还有哪里有问题吗?”

进一步的询问可以引导出对方的真正不满之处。你可能会了解到,他对你“昨晚回家晚了”的事生气,其实是她害怕你对她心生厌烦,不想早回家。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对你的批评是不公正的。即使这样,也可以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我可以理解,你觉得我对这件‘小事’反应过度,但是我希望你可以明白,为什么它对我很重要”。

或是“你是对的,我不应该对小事生气,我已经事先提醒过你三次了,我想我是耐心用尽了”。

道歉的同时,也可以不失自己的立场。

双赢和合作

处理“冲突”的最高境界,是“合作”。

美国的一档热门的脱口秀节目“Ask Steve”,有一期的题目是“如何让老公在闲的时候,帮我干一些家务”。

就像大多数结婚多年的夫妻遇到的问题一样,这位女士的“烦恼”是“怎样才能让老公在周末,帮自己分担一些家务”。

妻子觉得平时她照顾孩子和家庭已经很累了,周末的时候希望老公能帮她一些忙。

而她的老公觉得“周末就是应该不干活的,她让我做的这些事情占用了我休息的时间”。

冲突是婚姻生活中躲不开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案例中,关系中的两个人需求不同,妻子想要“帮助”,而丈夫想要“休息”。

这两个需求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周末)中,矛盾就爆发了。

在婚姻关系中,很多丈夫在面对冲突时会选择“逃避”。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不快乐的婚姻”中,多半是妻子传递“攻击”,而丈夫会“退缩”,要么就是“充耳不闻”,要么就是“离开家”,用消极的方式表示反抗。

那些在传统家庭中长大的妻子,潜意识里觉得和丈夫吵闹“很难看”,但是怒气又无法消散,于是会用一些间接的方式传递“攻击”信息,比如给老公一张拉长的脸、怨恨的眼神、故意在客厅发出打扫的嘈杂声……

当然,双方也可能为了长期的关系,放下自己的需求,委屈求全地去配合对方。比如丈夫不休息了,帮忙打扫屋子,或是妻子一个人打扫整间屋子。委屈一方的利益,难免心有不甘。长期以往,负面情绪就会积聚,择日爆发。

有没有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之道呢?事实上,冲突不可怕,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反而有益于亲密关系。比如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这样建议——

合作是为冲突寻找双赢的解决之道。不是用“我的方法”,也不是用“你的方法”,而是用“我们的方法”。

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之道,是不会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的,目的是让双方都觉得舒服自在。

大多数关系都在“进”与“退”两种状态中循环。一段最好的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也会经历退缩的过程。

当一段关系中的气氛让人越来越不舒服,就需要及时从“负向螺旋”中“弹回来”,回到“正向螺旋”。错过了“临界点”,就会像弹簧一样,继续往负面发展。

关系就会走下坡路,越来越恶化,最终走向终结。

结尾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冲突”的惯例。

如果往下深究的话,你会发现,你现在和另一半吵架的样子,和你年幼时跟父母或是和兄弟姐妹争论一模一样,甚至用的语言和语气都来自那里。

依靠童年时形成的惯例沟通的模式,来处理新的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就像用以前的一把螺丝刀,来完成新科技设备的所有修理工作,是不切实际和无效的。

每个冲突都可以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沟通的艺术:看人人里,看出人外》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行为资料包”。帮助我们运用成年人的模式,拿出适合当下场景的,最有效的那件工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