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简友广场

《金蔷薇》之写作中的细节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朝西的向日葵
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物、对他的处境、对事件,最后对时代产生一种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刚才还在考虑,今天这篇文章该如何构思,是否应该放弃,因为我没有信心能将作者所表达的万分之一讲明白,讲透彻。转念,又觉得,应该写一写,这一部分太重要,就权当做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吧。

写作中的细节描述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氛围的烘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当我们疑惑哪些细节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哪些细节又是冗余杂乱的时候,似乎也说不出一个标准来。作者认为,寻找和确定细节,这项工作总是同类似于“直觉”的那一类认识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如果用语言来直接表达,不够生动、不够精准,类似于隔靴搔痒。因此 ,我想借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来充实我们的直觉。朋友们如果能理解到,那是因为你们玲珑剔透;如果无法理解,那一定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欠佳。

0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去月台送我 ,要为我买橘子。”他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走……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服上的泥土。”

这一段细节描写,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脑中会再现我们的父亲“如此狼狈”的时刻,我们做子女想必的也是如此动容吧。但是如此感动的片刻,让我们写出来以后,可能是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读者却莫名其妙。而朱自清先生只消几句细节描写,便胜过千言万语的铺垫和渲染。

我在想,如果这一段修改为“父亲身体比较胖,又上了年纪了,身体不太灵活,为了给我买橘子,一会趴在地上,一会爬上月台,感动的我热泪盈眶。”意思并没有变化,意境有云泥之别。

02

还不过瘾,我们再来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作者在书中所讲,我来转述一下。

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所以写的一段:精疲力尽的达莎睡着了,等她醒来时,她的孩子已经死去。她把他抓过来,解开襁褓——淡黄色的、稀疏的头发笔直地竖起在孩子高高的头骨盖上。不管丈夫怎么劝,也没办法让她赶走那小孩子跟死神单独搏斗的幻影。

这个细节“淡黄色的、稀疏的头发笔直地竖起孩子高高的头骨盖上”抵得上用大篇幅对死亡所做出的最精确的描写。作者说 ,细节就是这样,不但能说明整体,而且还是非写不可的。

03

有的人也喜欢刻画细节,或许还写得很生动,但是如果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文章的主旨起不到强化的作用,就会让人觉得是画蛇添足。

艾默生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在写作中,希望我们每一次细心的观察,每一笔落下,都通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