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
今天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第一集,主要讲了关于阅读障碍的孩子的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一集的主角是校校,是一个阅读障碍的孩子,因为阅读障碍,所以学习成绩总是垫底的,而校校的妈妈又是一个相对强势的妈妈,总是和他死磕到底,爸爸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所以爸爸妈妈之间的教育理念上会有些不同,因为孩子的问题,也让家庭氛围变得很紧张,所有人都陷入了孩子的帮辅上,孩子与父母之间,孩子的父母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焦灼,我看到校校的妈妈再给校校辅导作业的时候,那个神情和语态,也让我极为的不舒服,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也受不了。
这让把想起了我的孩子,大女儿现在7岁了,上一年级,虽然没有多么严重的状况,但是生活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让我极为着急,比如喊她做某件事情,她根本不搭理你,好像没听见一样,这就会让人觉得太着急,看到她的寒假作业都是一连串需要家长指导才能完成的作业,一下觉得没有了自由,每一项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才能完成,就会觉得没有那么的精力去一一的辅导,但是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来,教育部门和学校发布这样的作业形式,其实也可以更多的让家长和孩子有陪伴相处的机会,今天我也有一个发现,如果我耐心的陪着她去完成的时候,她也不那么着急,但是这是需要家长有很大的耐心和包容去陪伴和影响孩子,所以我看到校校的妈妈在辅导他作业的画面的时候,那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父母没有交给我们如果去教育孩子,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套用,我们也只能摸索着尝试着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在与孩子的斗争中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时时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前两天的时候,在孩子家长群里还有家长一直问孩子的成绩到底什么时候发?也不知道到底孩子考的怎么样?我还给老婆说,这样的家长是多么的焦虑?一年级的孩子就需要关注和在意孩子的成绩,那么孩子大了之后怎么办?再说了老师公布的孩子的小红花数量不就看出了孩子的学习如何了吗?老婆还经常收到其他家长的问题,他们想了解大女儿是如何学习?如何作息?我们如何辅导的?有没有其他的课外辅导和课外书?因为考试得满分的时候老师会在群里发布,大女儿是经常上镜的,所以总会有家长在询问孩子的情况。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反应了家长面对孩子的焦虑和无助,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也是有的,每一个家长面对孩子可能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我们大女儿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行为状态是不一样的,甚至形成了极性的反差,在学校是乖乖女,好学生,在家里是女汉子,野丫头,所以我会给我老婆说:我很好奇,她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表现?这其中也有我面对孩子的无奈和焦虑,但是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我坚信我女儿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她自己是可以自如应对的,只不过我老婆的焦虑要比我更多一些,她时常会和我商量,要不给果果报个英语班吧?要不让果果学习乐高编程吧?是不是学习下硬笔书法啊?这些都被我委婉的打住了,现在孩子在学习口才、舞蹈、美术,三个兴趣班,我是觉得已经很多了,没必要再学习那么多,我觉得要让孩子有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是笨小孩》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阅读障碍儿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爱的启示录。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爱与自由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片中三个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困扰着无数个家庭,或许它们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片中三个孩子的父母的行动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生动阐释了:爱和接纳是缓解教育焦虑最好的解药。
但是这个解药是需要父母自己去成长、去学习、去觉知,只有父母调适好自己的状态,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才能缓解教育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