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诗歌阵地

汪常:再读《云海遐思》,谈丁垂赋老师

2018-07-25  本文已影响1人  传统文化咕噜八

再读《云海遐思》,谈丁垂赋老师

作者:汪常

  在这炎炎夏日,极为烦闷的天气里,如果什么也不想做,而又实在是闲着无聊,那么顶好还是找一本合适自己的书来消遣消遣。正好今天我就是这样,于是拿起了一本床头的《藤窗吟稿》,随手翻到第50页,目光定在最后一首诗上:《云海遐思》。这首诗作于2004年11月9日,原玉如下:

茫茫一片接天涯,雨后晴空衬彩霞。

万里平原堪纵马,无边大海可浮槎。

银棉好作贫民被,玉毯休铺富宦家。

更拟切成砖块用,琼楼广庇读书娃。

  我喜欢丁老师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句子里面常有惊人之句让人感同身受,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常常如行云流水般得来,我刚喜欢的是他的作品堪称农家生活的花朵。这里不妨引用李木先生对他的评论:“丁君给我的印象很深,中等个子,不胖不瘦,身康体健,微笑待人,潇洒大方,英姿灼灼,谈吐不俗,谦虚朴厚,极重感情,才50来岁,尤为熟悉‘三农’生活,并深有体察和感悟,乃有自家个性的风雅之士也。”我是丁老师的弟子,作为一个见证人,保证此话不虚。

  第一次和丁老师见面,那是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丁老师来学校进行了一次诗词讲座,与之同来的还有杨德俊老师,这一印象是和蔼可亲,之后便写信问了些浅薄的问题,丁老师都一一作答,而且回信中还说“看了三遍”,我倍受鼓舞。第二次和丁老师见面乃是大一之后的那个暑假的一个中午,我特地去找丁老师看几首诗,印象深刻,丁老师的“住处”是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花圈店,青石瓦片,小砖墙,门口放两花圈,室内却是干净得很,诗、书、画样样俱全。丁老师坐在一张矮木椅上看书,见我进来知道是怎么回事,连忙让我坐下,却并不看我的作品,只是收下。丁老师说他喜欢自由些生活,开这个店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一次和丁老师坐到旁晚,临别时老师还赠送我许多书籍。后来的几次见面也都收获了书籍。

  丁老师对纳雍诗词的传承是放在首位的,曾多次发起到县里面各学校进行诗词讲座,不管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其中,纳雍一中、雍熙二小、纳雍三中等学校在其带动下已经办了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刊物。通过几次交流,我可以看出,丁老师很希望会时常有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找他“摆家常”。这和其他所谓“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高人那样,只对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批评而从不谈建议相比,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

  关于丁老师就说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慢慢细谈。我们且来看这首诗,第一次看到“云海”两个字,我想到的并非是如云似海的意思,而是《纳雍诗词》,因为《纳雍诗词》的前身就叫《云海》,这也许是《纳雍诗词》固有的文化吧,也算是纳雍从文化层面上来看的一层意义。《纳雍诗词》在当初为什么叫《云海》,起这么个名字到底有何特定的意义,我不得而知。或许是形容纳雍这个地方的地貌,山重叠,水迂回,犹如云海一般,波涛滚滚;又或许是形容这里的天气情况,这里“天无三日晴”,却也不是老下雨,经常是云雾环绕的阴天,气候还较宜人;又或许起名的人压根没想这些,只是纯粹喜欢“云海”一词的意蕴而已。

  这首诗第一联起,描绘一幅雨后初晴的云海状;第二联承,说这广阔无边的云海里可以纵马驰骋,可以乘一艘木筏来往,想象颇为夸张;第三联转,把这云海比喻为银棉,要给贫民做被子,比喻为玉毯,不给达官贵人铺地板,彰显出作者大爱、仁爱的精神,只可惜这个世上作为贫民的哪个有银棉做被,作为富宦的哪家不是铺着玉毯;最后一联合,再一次深化主题,说要把这广漠无边的云海变成一块一块的砖瓦,然后砌成一座座高楼大厦,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贫苦孩童能够在里面念书。

  关于这首诗,李木先生这样评论道:“由天上多姿多彩的云海浮想开去,可见作者丰饶的想象力,并运用比兴手法,以表达自家情怀。其中二联对偶之工、深动形象自不待言,可贵之处在于为民、为读书娃着想之境界,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爱民至善的人文素质。”实际上,我觉得这首诗还可以有另外一番理解,如上所言,《纳雍诗词》的前身就叫《云海》,作者或许就是借此诗表明《纳雍诗词》会为纳雍这个小县的诗词事业担负起一种责任,要让更多的贫困人学诗、懂诗、甚至让更多的人会作诗,永远为贫困的人民群众发言。

  初次作这种文体,诸多不足,望方家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