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海错图》很好,《笔记》另论
《海错图笔记》不是《海错图》,是“博物君”张辰亮考察《海错图》时随手所做的札记,而且也不是全本《海错图》,只是一部分。
对于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些应该是很重要的信息——甚至会影响到是否入手的判断——但绝大多数读者似乎都是拿到手之后才了解到这些的。
海错图当然是极好的,不仅有料而且有趣。“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是杭州人,出生在海边的孩子大概都会对大海有感情,每天看着海潮起落,捡拾被海浪遗落的贝壳和小生物,慢慢地萌发出类似于故乡一样的情感来。所以在那个以人物花鸟为主流审美对象的年代,他成为了为数极少的以“海错”为“务专”的画家,并留下了这一套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图鉴。
今天的我们很难详细知晓聂璜的生平,他在历史中所留下的印记似乎只有这一套“趣味读物”而已,不过要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势必要游历沿海各地,据说他在康熙年间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每看到一种新的生物,就画下来,并翻书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验证书中记载的真伪。
但是在那个时代,很难看到一些动物的真容,尤其是中国本土不产的动物,比如鳄鱼,中国本是鳄鱼的故乡之一,但是因为气候变化和栖息地变少,到了清代,鳄鱼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聂璜对鳄鱼很感兴趣,但是古书只是说长得像蜥蜴而已,于是他就去问了渔民。一个名叫俞伯谨的福建人向他描述了在越南见到的鳄鱼;“占城国进贡了鳄鱼三条,每条长两丈,金黄色,身有甲,鳞上有金线三条。口方而阔,四足短而有爪,尾又长又扁。最奇异的是,眼上和腿旁有火焰生成,白底衬红,像画上去的一样。”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个人描述的鳄鱼,除了身上有火焰之外,基本上都是准确的。然而聂璜最终画出来的鳄鱼是——
这个样子的。
当然这并不是最猎奇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聂璜画的“人鱼”。
《海错图》中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养在池子里,“不能言,唯笑而已”。博物君由此认为人鱼有可能是儒艮,这也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所以说《海错图》其实本意是科普,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猎奇的趣味,但也许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被世人注意到。
“文以载道”的理念在明清已经渐渐根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画也是一样,文人墨客们用梅兰竹菊表达着自己的心境和价值观,画出来的是物,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但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中被“教化”所充斥的沉重感也使得人们开始逃离这样的语境寻求解脱,《金瓶梅》《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一批以“趣味”为主的小说在市井得到广泛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海错图》也可以归入此类主题。但《海错图》的为人所知却是靠着皇帝的青睐。
据故宫收藏的雍正朝《流水档》记载,《海错图》于雍正四年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经过皇家重新装裱后的《海错图》共有四册,前三册藏于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管理《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而被粉丝们称为“博物君”的张辰亮,从2015年起在《博物》杂志上对《海错图》中记载的生物进行辨析和介绍,每期一篇,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小专栏,所以,《海错图笔记》其实就是一本被结集出版的专栏文章。
总体来说,《海错图笔记》外观的设计感是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肯定的,朋友们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很漂亮”,但是翻开书页之后,在阅读中所得到的乐趣与宣传中所带来的期待实际上是有落差的。
作为一本科普作品,作者对于受众的定位大概是“上班路上偶尔有兴趣翻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的年轻白领”。我之所以这么猜测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有些过于快餐化了——当然我不是说快餐不好,只是并没有预想中那么“解渴”而已。
张辰亮把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一共30篇笔记,介绍了30种生物,虽然只是《海错图》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本有可能被考虑到要便于携带的书,容量也算可以了。
在介绍每一种生物的时候,《海错图笔记》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相似的结构:首先是《海错图》中的原图,然后进入文字介绍,第一部分是古代人对于这种生物的看法和轶事,第二部分是用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各种传说进行辨析和认定,第三部分是对于这种生物的简要介绍,第四部分是怎么吃——所以也有很多读者将这本书称为“海鲜食谱”。中间穿插着也许是博物君自己拍的,也许是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并无美感的实物图片。
这样的结构是合理的,总体文字风格也保持着博物君轻松诙谐的段子手本色,但是这本书真正能被夸赞的地方也就是如此了。如果你是一位博物君的忠实粉丝,那么《海错图笔记》大概不会带来多少惊喜。
我对于科普书籍的阅读经验大多来自于少年时代,在我的印象里,一篇优秀的科普类文章大概有三个要素:“是什么”(总体介绍)、“为什么”(形成原因)、“怎么样”(有何影响),其中最能形成趣味的是对于某一现象形成原理的探究和推断,这也是科普作品真正能够传递价值观的部分——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冷门的知识,我们真正的乐趣来自于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推理。
《海错图笔记》中也有这样的乐趣,将那些奇形怪状的画作还原成活生生的动物是这本书的初心和核心价值,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乐趣是浅尝辄止的。我不是在说这样不好,只是觉得这样一部原本可以做到更优秀的科普作品结果却只是一本“带图的字典”,令人稍有遗憾。
而且这还是一本思维停留在前一个时代的“字典”。如果手边有最新版和以前版本的《新华字典》的话,可以做下对比,2011年修订的第11版《新华字典》删去了动物相关词条中“用途”方面的介绍,比如“鲢:肉可以吃”、“狸:毛皮可制衣物”、“鹌鹑:肉、卵可以吃”、“蛤:肉可吃”等等。尤其是对于已经被国家定为保护动物和保护植物的,一般都将释文中“可食”等语句删除,增加了“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等语句。在2005年修订完成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将“虎”等国家保护动物的词条中“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等内容删去了。
自21世纪以来,告别“人类中心主义”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仅仅是环保组织的口号,而且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政策层面。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所副教授雷毅在接受《中国环境报》的采访中表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类更应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认为自然界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因而导致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作为有理性、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应该树立践行文明生存方式的高尚理念,提升精神需求,从人文方面重新审视和反思看待自然的态度。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推荐给青少年的理由,并不是作者提及了“妇人隐物”——我不觉得这样的信息被孩子看到有什么问题——而是这本书的价值观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
评价:一本可以在上班路上作为零食的快餐,有些酸甜,但没什么营养。满分五星的话,给两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