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中读出来的误解
新中国最有“钱”有名的三户人家,我到读完《围城》之后才弄清楚原来是这么回事: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夫人蒋英:1919.9.7~2012.02.05,浙江海宁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女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蒋百里的三女儿,钱学森夫人。2012年2月5日上午11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钱钟书
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夫人杨绛:1911.7.17.—2016.5.25,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钱其琛
钱其琛:1928年1月5日生于天津市。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中国职业外交家。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因病于2017年5月9日22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夫人资料不详。
没弄清楚之前,我常把钱钟书当作钱学森,即是理工男、科学家,又是文艺青年、文学大家,也就常常想不通一个人的脑子怎么会这么好使,居然会真正做到文武兼备,厉害成一个天才。
误把钱其琛叫成钱学森,倒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很押韵,又经常在新闻里听到这个外交家的姓名,听着听着就把钱学森给叫成了钱其琛,纯属口误。
把钱学森误认为钱钟书,完全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名声太大,又都是同时代出生的人,我一直以为杨绛就是钱学森的夫人,没想过他们的“先生”都各有其人。
读《围城》,也是因为某次在电视里看到了杨绛先生,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称得上先生的女人,后再无来者可继。你知道的,我最诚服就是与男子们并列为先生的女子,想也没想就把钱学森给对号入座了,我觉得只有杨绛先生才能配得上这位“两弹一星”的中国科技之父。我想看看一个理工男究竟是怎样去“理清”婚姻这种零乱到一地鸡毛的杂碎概念,就想到了看《围城》。
这些误会的笑话,我想大家也是能够理解的。特别是杨绛先生夹在其中,谁叫她的简介比她先生还详细还要声名显赫呢?
【2】
婚姻就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在读《围城》之前,我与许多没读过《围城》的人一样,早早耳熟能详了这句话。我以为也只有逻辑思维最清晰明了的理工男,才能把婚姻这种最无条理的东西概括成这么简洁易懂又不失深奥睿智的一句话。没料到仔细一读,却读出了个文学家来,与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作家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作品在第三节的时候就早早透露了各国的生活家们对婚姻的看法。比如空有“现代最伟大哲学家”噱头的褚慎明引用了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丝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留学法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则引用法国的话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都是典型的西方谚语,读起来比较诗意且不失深刻的寓意。不像我们国人往往“偷工减料”,好好的两句话,被删去了“住、飞、”和“冲、逃”四个字,说的极为直白而死板,也不见得有多少寓意。
我读到第三节时还出现一个很怪的问题:《围城》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时代背景的,为什么作品中会没有暴露一点点血淋淋的战争灾难?
在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答案之前,我认为国难当头,这帮民国时期的“富二代、官二代”居然花着父辈们的钱,谈着婚姻的“风花雪月”之事,简直无聊透顶。我没兴趣看了,把《围城》搁在床头好几天也没去理睬。我还在想,这是不是钱大科学家当年脑子发热,也想摇身变成一个红遍大陆的“琼瑶”妹,而分心了研发原子弹,导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姗姗来迟。
后越想越不对劲,直接翻到附录,读杨绛先生关于“钱钟书与《围城》”的记录,才哑然失笑,我居然开了“钱”家人这么大的一个玩笑,愚钝之极,于是,又重头读起。
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3】
《围城》的主人翁应该是方鸿渐。看过开篇,我就先入为主的把他的人生设计成了这样:方鸿渐留学欧洲,虽然“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和梵文”,但也“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虽然“心得全无,生活懒散”,但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重要年代,他回国后会毫无悬念的去投身革命,为国效力。然后在战火纷飞中遇见了爱情,最终逃不过婚姻的束缚,离开前线,回到后方,过着碌碌无为的日子,抑郁而死......
没料想,故事情节全然没有我所想的这般宏大跌宕的气势,讲的全是方鸿渐的懦弱和无用,完完全全是某个现代版的“富二代”、“啃老族”。
故事的主线是讲述在高中时候就被订婚的方鸿渐,在大学毕业后留学欧洲四年,不学无术,生活懒散,花三十美金从爱尔兰人那里买张假博士文凭,回国交差。却不料国内形式日亦艰难,家境每况日下,工作没好着落(在他未过门的‘亡妻’家的银行里混个小职员,还要依仗‘原’岳父岳母,拍小舅子的马屁,帮小舅子做作业),却心高气傲,以为自己“名声了得”,受人敬重,才会被国立三闾大学“高薪”聘用.....
历经万难,好不容易仗着赵辛楣的关系在三闾大学谋得一席之地,却因才疏学浅、不懂人情事故,还为了“拉帮结派”,告发了与自己的博士头衔来源一样的翰学愈,得罪一大干人群,被大学的校长、同事、学生等一并戏弄、利用,直至驱赶出校。
还是在赵辛楣的帮助下,经香港回了上海,在一家新闻报社获得一份工作,却又感觉自己是在寄人篱下,受不了妻子孙柔嘉的钱挣的比他多,事业、生活都比他独立。他没去想自己要怎么样独立,却一心想着怎么去逃离......
抛开国难不说,就对于有事业心、有家庭责任的男人而言,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天生娇惯如此,并不是婚姻的城堡把他变得如此。
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更是没主见,有见一个爱一个的轻浮和草率。你看,他想学同学的恋爱自由,写信要求解除婚姻,被他老爷子一说就又赶紧道歉求全。在回国的船上,难捱旅途寂寞,缠上了有妇之夫鲍小姐而避开大学同学苏文纨。因为鲍小姐对他不很了解,他怕面对跟他知根知底的苏文纨。上了岸,没人可追就又想着去接近苏文纨。在追苏文纨的时候,又遇见了比苏小姐更年轻漂亮的唐晓芙,他便又暗度陈仓,借与苏文纨见面时机跟唐晓芙恋爱,迟迟不截断与苏小姐若有若无的情愫。后又受不住苏文纨诱惑而亲了人家,落下“脚踏两只船”的证据,继而不懂解释,只管觉得自己是被苏文纨陷害而受了冤屈、与心爱的人斗嘴生气,迫使唐晓芙生气离他而去......
如果他有赵辛楣的专一,他该与赵辛楣一样坚守住自己的爱情,在没确定唐晓芙嫁了别人之前,应勇敢的去追寻她,找回她。但他又做不到,为了堵别人话口,急冲冲与自己同事孙柔嘉订婚。订婚按西洋风俗,旅游并同居,却又熬不住中式封建婚姻的逼迫,等不及四天后就到上海而草草在香港结婚注册,授人许多口柄。
至此,我反过来唯一欣赏作品中的人,就独赵辛楣一个。他是个有背景也有自己思想独立的“富二代”,还是个用情专一的好男人,敢作敢当的男子汉。他洁身自好守着自己对于苏文纨感情就守了二十年,守到苏文纨跟了别人结婚还继续用情;他因为自己曾经“误会”了方鸿渐而当面道歉,并真得帮方鸿渐在三闾大学谋了一份职业。在三闾大学碰见汪太太,因未忘旧情而把汪太太的眼睛看成了苏文纨;仅仅是一次见面,被人误会,他为了保全汪太太清白,自己背了“黑锅”远避重庆。在香港碰见苏文纨的时候,照样心胸宽厚,甘心为苏文纨带西药去内地转交给她老公,等于是在帮忙她夫妇做些“不入流”的买卖。而这些买卖,曾与他最看不上的老狐狸李梅亭一样,都是他鄙夷的“赚国难钱”的买卖,但他为了自己爱过苏文纨,默认了她的一切.....
方鸿渐则认为赵辛楣这是迂腐,有着中国封建的爱情残余,就像劝他早早在香港结婚一样,他担心方鸿渐的,是怕被内地人嘲笑他们的“未婚先孕”,足见他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和迂腐。
可我认为,方鸿渐才是最没胆量不去迂腐不去封建的一个。他从没深刻地剖析过自己究竟有多软弱有多幼稚。自己找不到好工作的时候,埋怨别人没眼光;自己被人家误会的时候,恼怒对方没肚量;自己寄人篱下的时候,痛恨家人没靠山;自己赚钱不如妻子的时候,怨恨妻子瞧不起他;说了不求任何人的时候,却总想着去仰仗朋友赵辛楣......我于是就觉得啊,他那四年的留学生涯,等于学得洋不洋土不土、上不上下不下的,还不如不学。
【4】
《围城》读完,对“钱”家几位前辈大名的“误会”也就消弭不见了,但从中领悟到的,在别人看来,可能还是个笑话,因为,我把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读成了一个既有时下“富二代”的不堪、又有以往“落寞贵族”的不济的一个懦夫,可能跟某个觉得应该同情方鸿渐的想法有出入。
但想法不同,不等于我就不应该全盘托出。我还是认为,方鸿渐的个性既开放又封建,既开通又迂腐,既乖张又谬妄,既谦顺又愚钝,既懦弱又顽固,完全是一个可怜又可嫌的人性,而不是传统婚姻的悲哀。
作品用大时代的背景设下“空城计”,让我不得不一再去找寻战争与国难的踪迹。但它虚晃一枪,仅仅用一段从上海到湖南邵阳的路程,不紧不慢地阐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这段路程,放在如今,是几个小时的事,他们却足足走了一个月,路途上的艰辛自然可想而知,而造成这种艰辛的,正是战争。
作品围绕的主题是最后的婚姻,是普通人生活的家长里短,但用多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失诙谐的隐射出了每个时代里都不缺人性自私、现实、狡诈、阴险的一面,像苏文纨、李梅亭和高松年。当然也要有人性的光亮面和善良、诚信的本性作牵引,以让读者读到的人生不全是“痛”、对爱情、婚姻和苦难的日子丧失了信心和信念。比如赵辛楣、周家夫妇和一路上给予他们诸多帮助的“好同志”。
等把作者名字和身份完全弄清楚了之后,我读《围城》的感受就剩下了一个:婚姻本是一座准备巩固爱情的城堡,该进去的时候进去,该出来的时候出来。它应该能出入自由,但前提是不要夹带太多的生活杂念,自私地折腾个没完,否则,婚姻的城堡就真会成为一座爱情的坟墓,让你进得去而出不来。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 第14天
上一篇:《第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