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司马懿之装
司马懿之装
文/石岩磊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而实际上,不会装同样可能死,历史上无数人的命运证明了这一点,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拿手好戏是“装孙子”,《三国演义》第103回讲述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五丈原的始末。孔明因粮草供应困难而力求速战,司马懿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无论蜀军如何在阵前叫骂始终不肯出兵应战,后来诸葛亮给他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以示羞辱,可司马懿仍是不为所动,坚守大营静观其变,最后耗死了诸葛亮取胜。
司马懿的装功由来已久,尤其是装病更是一绝。他出身豪门世族,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早年还是个热血青年,有济世安民的宏图大志,曹操在任司空期间,曾征召其入朝为官,可司马懿看不惯曹阿瞒左右汉代朝政的阴险嘴脸,就称病拒不高就,曹孟德派人夜间去刺探虚实,果然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的像得了半身不遂之症一般。后来曹操当了丞相,想让司马懿给孩子作家教,这次曹操放出恨话,如若再故技重演便大刑伺候,司马懿才不得不乖乖地就范。
司马懿在与权臣曹爽斗智斗勇之时上演了一次最成功的装病,《三国演义》第106回对此有生动描写:他遭排挤失掉兵权后便闲赋在家,曹爽令人查看实情,但见“侍婢进汤,懿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俨然一副行将就木之态,于是顺利躲过了被监视的险境,并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最后通过“高平陵事变”将对手满门抄斩,全盘把控住了朝廷,为其孙子司马炎以晋代魏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司马懿可谓是装出了境界,装出了天下。
然而想装与能装的人自古以来层出不穷,可大多数人要么成了穷酸相,要么变为矫情样,而司马懿因何大获成功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有实力,曹操视其为左膀右臂,还让他做太子的老师,曹丕临终前又把他列为托孤大臣,这是与其赫赫功绩分不开的。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统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抵御住了诸葛亮的北伐,还远征平定辽东,并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可见装也要有资本,不是随随便便能装的,大智若愚才是装的精髓。
司马懿令人咋舌的装也有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即是初心不改,无论是面对诸葛亮的羞辱而装怂,还是碰到劲敌的打压而装病,他都能从容应对,表面上看是在示弱苟且偷安,实则其心如明镜洞若观火,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在韬光养晦间运筹帷幄,只待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这既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力,在坚韧不拔与忍辱负重中将生命的张力发挥到了极限。由此可知,装拼的是心气,装搏的是韧劲,矢志不移方是装的内核。
司马懿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能不拘小节,所以装起来自然逼真天衣无缝,近乎把装傻充愣演化为一种行为艺术,其高超的手法令人拍案称奇。可他背后学富五车的才干与锲而不舍的恒心更值得人们学习,如果仅是想通过装赚取一时的功名或眼前的好处,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装蒜的路上大摔跟头,以致沦为四不像的笑柄。
20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