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的可取吗?
家庭中的日常儿童训练工作由母亲负责,父亲的任何公开干涉以及试图反对的任何努力通常都不是明智之举。如果父亲或母亲试图通过同样的苛刻和严厉去平衡另一方的娇纵和过度放松,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补偿”远非改进,相反只会导致情况恶化。
父母一方只能通过坦诚讨论和约定来调整另一方的方针。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觉察到父母双方的差异。
“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之困
这一段对于我们中国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教育理念,叫“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有点啪啪打脸的感觉,对吧?
甚至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上还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叫《精采极了、糟糕透了》,讲的就是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给妈妈看,妈妈说“精采极了”;给爸爸看,爸爸却说“糟糕透了”,妈妈爸爸不仅仅是在这首诗上是这样的观点,而且在生活学习的其它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是典型的“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作者在结尾肯定了这样的养育方式,认为正是因为有温和,也有严厉,才成就了自己的今天。
我把这篇课文在心里揣摩了很久。我在思考,当这个孩子听到爸爸妈妈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有什么感觉、在想些什么?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的话,第一感觉一定是混乱的,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说的完全不一样,我应该听谁的,我写的这首诗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如果是一个有钻研精神的孩子,他可能会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去问老师、问同学、问身边的其他人,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验证谁的说法是对的;如果是一个大而化之、内心不那么有力量的孩子,他可能会偏向于批评的观点,认为自己在写诗这方面毫无天赋,从而放弃……这些可能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没有安全感,也可能是不利于孩子是非观的养成。
那这个孩子跟他严厉的爸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他的人格是健全的吗?这些都是作者没有在他的文章中交待的。但是,从德雷克斯的这一段文字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观点:严厉的父亲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以致小男孩会怀疑自己到底还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有时候出去听讲座,也会听到有一些讲师建议在一个家庭中,保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非常难的。一家三口人、五口人,甚至七、八口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
我会认为:
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这种不一致。
我们再来看到德雷克斯这一句话:父母一方只能通过坦诚讨论和约定来调整另一方的方针。
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
打个比方,如果妈妈在餐桌上哄一个7岁的孩子吃饭,并且直接给他喂饭,是因为她相信:孩子需要营养,如果不吃饭就会生病。而这时,如果爸爸看不惯,在一边大吼一声:还喂还喂,你看你都把他惯成什么样了?——会发生些什么?肯定是妈妈的反抗或者心里的不满,然后还有可能争吵,甚至引发家庭大战,对吧?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个孩子有些什么影响?
爸爸的恼怒是因为他不满妈妈没有用和他一致的观点来养育这个孩子,企图用这种方式来保持一致性,但这种没有建立在尊重上的方式一定不会获得他预期的成果。如果这个时候,爸爸暂时地按捺下自己内心的情绪,等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来讨论这个话题,最终无论有没有达成一致——这样的方式又可能对这个孩子有些什么影响?
当然,这背后,又牵引出正面管教的另一个理念——尊重差异。对于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统一”、追求“一致”的中国文化来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