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

非暴力沟通:提出明确的请求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铭记

前面分享了《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今天分享:在我们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会更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例如,为了自己能更专注的思考,我们对亲密朋友或亲人的提问回答“先别跟我说话”或“先别烦我”。

另外,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例如,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比如说,在房间里看电视的孩子叫道:“妈,我口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她是希望妈妈给她拿饮料。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在我家里,我发现我母亲就常会这么去表达请求。“吃完饭就知道摊坐在沙发,也不去洗个碗”。

如果万一父亲心情也不十分高兴,则会“一坐到底”拒绝反馈,甚至回骂“疯子”。于是,便形成了尴尬不快的局面。

其实如果母亲直接提出明确的请求,“吃完饭帮忙去洗个碗好吗?”,我相信父亲大概率是会去洗的。

为什么我会如此笃定呢?因为我小时候就有这种感受,小时候父母都要出去工作,我们家里三姐弟,都挺懒的,家务不多干。但如果母亲回来不是以冷战黑脸、臭骂一顿,我总会很原因去把家务给干了,我想我父亲也会是如此感受吧。

在公司时,我自己有个暴力沟通习惯。工作中,如果某些重要的工作掉了链子,如果不理性思考,脱口而出的几乎就是“你能不能不要这么不上心?”(PS:真实情况大多数爆粗了)

“不上心”(粗口)是抽象的语言,这样往往同事也很迷茫,大概内心OS会是“那你究竟想我怎样?”

如此,复盘分享下,权当反面教材和反思。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明天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