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散了防御,感受到思维
防御性思维,就是因为感受到了负面情绪,出于心里的防御需要,而将自我和真实世界隔离开来的思维。
防御性思维有三种,分别是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思维。
一、思维详述
僵固思维的典型话语是“三岁看老”,认为自己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次失败之后,就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
这种思维对于失败有着极为敏感和执着的感觉,不仅是害怕失败,甚至害怕别人的失败,顽固的把自己封装在完美的假象中。
应该思维的典型话语是“孩子应该听话”、“他应该和我说一声”、“她应该喜欢”,缺乏应对任何风险的心理准备。
这种思维把自我当做世界的中心,认为想象中的事就该严丝合缝的发生在现实中,所以一旦这种假设被现实击破,会迅速走向反向极端,喜欢会变为厌恶,顺从会变为抵抗。
绝对思维的典型话语是“看来我永远都不会有人爱了”、“看来所有人都不会爱我了”、“连你(椅子)都在针对我”,把一件违背自己的小事,扩展到可以认知到的最边界。
这种思维最是自艾自怜,也最好琢磨人和细节,把一件无意的事解读成天大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就是典型的听者。
二、防御性思维的合一
我们来看一件小事引发的心理活动。
孩子偷钱买玩具了。
“他这么乖,怎么可能偷钱呢,这不是故意的,一定是有人指使的,对,就是对门的坏孩子,以后再也不能让他们一起玩了”,这是应该思维。
“他怎么能偷钱呢,我的教育真是太失败了,我不配做一个父亲”,这是僵固思维。
“我的孩子成了一个小偷了,我该怎么办,现在偷家里的钱,以后就该偷别人家的了”,想到这里,举起巴掌“我打死你算了”,这是绝对思维。
孩子再怎么教育,也还是会犯错误,这不以父母的心愿为转移,如果孩子能够听父母所有的话,那才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发现了孩子的错误,纠正就好,带着情绪的殴打,只能激发更大的抵抗,我有个朋友就是14岁被父亲打的离家出走,18岁连老婆孩子都带回来了。
在大多数问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不适合拔高引申的,不能起心动念就为错,也不能一元当成十元花,就事论事才是最符合的态度。
三、防御性思维的主次
虽然它们可能都是同时发生的,在一个情绪出现的时候,三种情绪都有可能被触发。但它们还是有其内在关联。
我认为应该思维是最先被触发的,也是所有防御型思维的开始。
随后是僵固思维,最后是绝对思维。
想象一个场景:
我表白被拒绝了。
首先,我认为她应该接受我,如果被拒绝,就是假设出现了问题。
感受到了失败的情绪,僵固思维就出现了,我是如此的害怕失败,于是产生了一个小小的防御圈。
此时绝对思维出现了,它的作用是把防御圈扩大,从时间上、空间上、集合上、人格上对防御圈一再加大,直到把自我和整个世界隔离。
没有应该思维,就不会产生失败的感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目标,和感受到了挫败,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相关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起决定作用的是心里的评价。
产生了失败的感觉,就会被僵固思维一再重复,而从形成一个初始的防御圈。
如果再经过心理的放大,绝对思维就是那个放大镜,防御圈就会被心理扩散到眼见得一切。
四、破防
1、从源头破防
把假设都正面改为负面,如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假设这件事情会很困难,会产生一系列想象不到的事情,那么偶然出现的失败,就是正常的,就像走迷宫,在走之前就知道一定会经过多次的尝试,走进死胡同是应该且必然发生的,那么当想象中的失败出现时,调整方向,调整办法,换条路继续走就好。
如果没有这种负面假设,那么快速试错、小步迭代又是如何实现的。
情绪的调整是需要很大的精力的,如果没有在一开始就做好必要的情绪准备,等情绪出现的时候再作调整,很可能会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消耗太多的精力。
总之,就是要从应该思维入手,把失败看作是反馈,此路不通是好事,起码在前进的路上知道了一个大坑的存在。
2、从关联破防
即使准备的在充分,也有猝不及防的时候。
应该思维一旦冒头,就要小心提防它对其他思维的联想。
即使感受到了失败的情绪,也不能认为失败就此画上终止符,不可更改不可饶恕。
对自己的假设也不是完美的,我不是个完美的人,我犯了错误,感受到了失败,那又怎样,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失败,所有的失败都有需要承受的代价,一旦说出来代价,就成了理性的计算,消极的情绪自然消除。
可就算是感受到完美自恋被打破了,也不该继续滑坡谬误。
我的不完美不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恶意,虽然我比蝴蝶大多了,但那种影响也不会扩散到全世界,并且被全世界人知道之后,来怪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