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芯 | 心理学世界(一):感怀李子勋老师
2018年10月24日,北京阴霾天。
本周三上午阴霾的日子,心情也闷闷的,工作间歇,忽闻一个消息:李子勋老师离开了……当下很震惊,仿佛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一位业界的大熊猫倏忽间就这么离开了我们,留给世人的是满满的诧异和不舍。
老师走好还记得前两年,一位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是李老师的学员,正在组织他的长程班,当时我因为有其他安排没有去参与。后来听说李老师生病了,再听说是康复出山了,本想着老师安好,之后又机会能亲自听老师指点一二呢。没成想到,竟然这么快……作为中国心理行业的翘楚和领头人,我们无不惋惜悲痛!
那一天,想说什么,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说些什么,因为都没有见过老师其人,只能在心里默默哀悼祝福。
于是,这几天花时间整理学习了李老师的一些视频、书籍,以及发表的论文、演讲,总结摘录了一些能够影响我的部分,记录一下,以表敬仰怀念之心意。
李老师其人李子勋老师
李子勋,男,(齐芯推测1954年,2018年64岁,不一定准确),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李子勋老师曾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临床医生。1989年,同科室女医生的自杀事件带给李子勋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2018年,李子勋转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已整整29年。
所以后来李老师的身份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汇名家网特约讲师。《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人物经历——一个成功从非专业向专业转型的生命历程。
(因为不太确定李老师的生辰,所以以下年龄的推算都是齐芯一言之辞,如有差错,敬请谅解。)
【24岁】1978-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36岁】1989-1990年:北大医学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42岁】1996-1999年:德中心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心理专业导师):系统式家庭与婚姻治疗。
【35岁】1989年:接受中国健康教育所“行为与认知治疗”培训。
【36岁】1990年:接受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分析性治疗”培训。
【38岁】1992年:接受日本加藤隆吉“催眠治疗”训练。
【39岁】1993年:接受美国加利福利亚“性健康治疗与咨询培训”。
【47岁】2001年:接受北大“国际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 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培训。
【41岁】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心理专业资格。
【46岁】2000年获家庭治疗督导资格与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老师的生命历程,让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专业什么是非专业?什么是学历什么是学习的力量?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会怎么看待自己的学历和履历,你怎么想你未来人生的道路?
李老师的作品
《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世上没有心理状态完全健康这样的人,也没有完全的心理健康这回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借助这本书,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
《你在为谁而活》《幸福从心开始》这本书主要是李子勋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李子勋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李子勋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李子勋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幸福从心开始》《心灵飞舞》喜欢超越的人与心理医生一样,永远追求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在于即便被现实的压力、苦恼、疾病缠身,内心依然是快乐且满足的。那么,心灵存在吗?在精神的哪一个层面呢?我们如何寻迹心灵呢?李子勋在文章《高峰体验》中写到:“生命潜能、创造力、智慧、灵感、道德、坦诚、良知、博爱、慈悲、无私、使命感与信仰,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保护与敬畏,这些都是人类心灵层面的内容。”心灵的升华需要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扩展需要精神的能量,这个集子正是为了帮助人的精神捕获能量,让心灵飞舞。
《心灵飞舞》《问问李子勋》这本书用一百多个真实案例,以问答的方式,做深入浅出的分析。该书围绕爱情、婚姻家庭、亲情、职场人际等主题,以“问”抛砖引玉,李子勋的答娓娓道来,引导大家慢慢解读人性,这本书有极强的实用性。
《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李子勋从心理学视角、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智慧,来解读现实中人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遭遇的心理困惑,帮你重新打开视域,重新带着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治愈系心灵读本。他让你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通顺而豁达的完满之途。
《人生困境整理术》《婚姻的烦恼》这是一本实用的婚姻生活心理指导书。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书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来表达婚姻关系情景。而作者采用双层身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婚姻的烦恼》《根源舞》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根源舞》《陪孩子长大》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陪孩子长大》《早教的秘密》早教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做父母难在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我们的孩子属于20年后的世界,我们给不了他们我们没有的。
李子勋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唯一出路。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家庭成就孩子》李老师语录
【关于自我】
自我是一个流动着的概念,每一个体验都在改变着自我的内涵,让人意识到过去未曾意识到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评价他人的选择,生命自有自在之道,该经历的艰难险阻还得去经历,不然生命就无法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内涵,经历过你才活过,不想经历苦也未知甜的意义。经由后悔你可以再选择未来,而非过去,明白这一点,后悔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情绪。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完美的东西意味着终结或死亡。 追求完美的人会终生处在自我放逐中。
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有那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
怀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一点点地创造出—种“现实”,最终让怀疑被证实。
一件事,怎样给自己一个解释是一种重要的快乐的能力。解释成A,可能会让自己伤心难过,解释成B可能让自己开心愉悦。
安全感来源于我们自己选定的文化,不安全感也是被自己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系统、道德感)建构出来的。
【关于安全感】
一般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们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已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感觉,两者不能等同。
因为任何解释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标记过的东西。
规则、文化等为人类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有束缚的框架,会有一定程度的对人的限制。
要处理内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检视我们对自我、对外部社会、对人类的基本评价。
【关于“心理疾病”】
成瘾的象征意义是固着,即不再接受更新,焦虑的象征意义是寻找,总是在寻找而又苦苦寻求不到,就形成了焦虑。
在生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缺乏睡眠只是感觉机体疲劳,缺乏做梦却会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身体衰竭。 补充的睡眠基本以做梦为主。(做梦很重要~)
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跟年龄与经历有关,跟审美与价值取向有关,也与所处的情境有关。
我经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长”的朋友们,其实你并不是成长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东西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组了你的内心现实。(所以,其实很多时候,你并不认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美好)
不健康的东西是被健康理论创造的,正如有了心理学的理论,就有了心理医生,也就有了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没有人可以用理性去控制内心的欲望。
【关于关系】
爱情根植于人的情欲,而情欲的确随生理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爱的体验因情欲的涨落而涨落。 爱又是超越单纯的情欲的,因为爱是文化构建的,人的本能中没有爱这种意味的东西。深度的爱情是一个人格粉碎器,引发人一种严重的心理退行,直至退行到子宫。 退行的情爱(子宫)把两个生命重新孕育在一起,合二为一,这样的爱情体验非常深刻。
对情爱的白日梦是生命最节能的行为,对异性的想入非非并不妨碍你美好的生活与爱情。是因为你认为这样不好,想终止这样的感受才妨碍你自如与自在地活着。
有些关系的维持不是情感(明知不应该再在一起,但无法控制),而是依赖以及对分离的恐惧。要克服这种“依恋饥渴”,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就跟戒毒一样,会出现很多身心反应,孤独、空虚、不完整感,甚至抑郁、绝望、失眠、烦躁、哭泣等。 (所以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很重要)
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言语、气味激发我们内心对那个客体熟悉的亲密感时,我们会把压抑的情绪(被合理化为爱)不假思索地投注给对方,以为是对方给我们带来的狂喜,其实这种欢喜来自内心曾给我们带来隐秘快乐的客体。
要斩断依恋,需要重建三个心理:
1.要意识到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虽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却远没有整体重要。
2.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永远大于爱你的恋人。
3.如果你是一只自由的鸟,那么你绝不会迷恋鸟笼。
对什么依赖、上什么瘾,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什么。对网络聊天有依赖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有些困难; 对网游有依赖的人绝对需要成就感和唯我独尊的体验。 (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孩子,可能是现实中得不到认同、归属感、成就感,他才不得已为之)
人无意识地否定自己一部分,喜欢另一部分,结果是内在分裂,心理的冲突与痛苦大多由此而生。一个不那么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去爱别人。
在相爱关系中,更需要亲密的一方表现得具有进攻性,其实内心即被动又可怜,优势的位置全都被另个喜欢独立的人占据着。
当人类道德的容许度大时,任何形式的情爱都是美丽的花朵,让路人驻足赞叹;当容器不够大时,情爱的溢出虽不道德但却是必然。
人们对婚姻的痛苦源于情爱文化中诸多糟糕的假定,这些假定过于完美,以至于成为婚姻幸福的毒药。
不会拒绝别人可能是每个人在社交环境中都要面对的。
对一个人真正的厌烦是冷漠麻木、没感觉和不知道。
你不曾拥有他,也就谈不上要放弃他。你要放弃的是你内心的一个影子。
想听男人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男人比女人更耐不住寂寞。
交流不一定是开口说话,非语言的交流可能是婚姻中更主导的交流形式。
夫妻两个人争吵,最不好的方式是沉默。沉默是强交流,无声的对抗,很霸道,常常把人鼻子气歪。
夫妻俩总是彼此造就了对方。 夫妻间有一种内在的互补关系和平衡,几乎可以说,你老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了你,如果当初他选择另一个女子,他在婚姻中的表现会是另一个样子。
共病——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爱一个人闭着眼睛才真实,睁着眼睛是欺骗。
究其根源可能还在于小时候你的父母是否允许你说“不”,或者你是否有足够的说“不”的经验。
现代人的心理痛苦基本上都是人际间的痛苦,除了不去期待没有更好的处理策略。
【成为咨询师】
用坦诚与接纳的态度来谈及偷情的人,往往是对偷情没有欲望的人。
两个人关系中存在微妙的情景,“你心中的他,他心中的你”。交流是在各自的内心印象中进行的,你心中的他是你的一部分,他心中的你是他的一部分。
那些看起来让人害怕的人恰恰可能是内心怯懦的人; 那些看起来不想惹麻烦的人,内心恰好是非常笃定的人。
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抑郁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抑郁、哀伤……我有比这些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还有快乐、自信、幸福与骄傲。
也就是所有的“好”与“坏”的区分都是观念造成的,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好与坏。
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故事本身不重要,讲述的方式很重要。不同的讲述方式意味着不同的意义,向别人讲你的故事吧,把故事讲的好听一些,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再悲惨的故事也能找到积极的意义。
客观上讲消极情绪如果不是你强留住它,那么它表达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会根据一种递减的方式消耗,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的什么行为、什么想法让你的消极情绪被保留起来? 你如何宣泄和表达你的情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干扰他人。
当我们不能以当下的方式交流时,我们就把眼光放到未来。
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你在为谁而活》
真的觉得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多么难的事情,首先,要敏感,包括对来访者的情绪,人格自然而然地真诚投注,这真的是需要一种天赋;此外,还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咨询师的知识要能够通达并穿梭于各个领域。
不要根据印象去轻易评价他人;不要根据书籍经验评价他人。我们只能从对方身上读到自己。
“汪汪”理论。(全世界都认为狗的叫声是一样的,即“汪汪”,只要说“汪汪”,大家就认为是狗叫。)忠实的传程是靠言语方式来完成交流的,言语是最单调的表达方式,它限制人的内在心智。语言就是“通约”。作为“通约”的言语是及其有限而片面的。真正得到对方最全面信息的唯一可靠方式是我自己的内部“感觉”。“感觉”是我们唯一凭借,分析了我们自己的感觉,也就分析了对方。
咨询师对来访者所持态度一定是“未知”的,不要对对方及早下判断,耐心的跟随他的言语与情感。
心理学家一定要在感觉上发展自己、训练自己。
言语就是一种“催眠”,我们每天都在催眠着他人,同时也在被他人催眠着。
眼睛只是一种感觉器官,眼睛的世界在不断的改变,而心的世界才是真正永恒的……
心理咨询非权威,而是服务性的,必须跟随大众发展。咨询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他们同时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咨询师一定要在来访者一进门就让他感觉到被拥抱、被温暖、充分的被关怀。
无论来访者的愤怒多么强烈,咨询师都要像棉花一样安抚他。
咨询师情绪不好时一定不要接待来访者,因为这种场一定会给对方带来消极情绪。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当自己状态不佳时,一定不要评价、建议,因为你无法做到客观。
人往往不是对事情痛苦,而是对事情的解释痛苦。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建立有效的解释。
来访者言语呈现的信息是丰富的,包括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是客观的,同时信息量是很少的;而软信息却是在咨询师应重点读出的,这部分信息是可以挑战的。
意义创造生活,新的意义产生自然会改变生活。
【关于存在】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是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生命本身是依自然法则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法则赋予的。
古人造字“忙”,指的是“心亡”,没心的人才会忙。
生命永远是一个人的孤独。
你内心能容纳1万人,你就能当将军。你内心连一个人都容纳不了,你连士兵都当不了。
真正的人格完善是靠成长来解决的,生命是一个缓慢展开的过程。 就像蝴蝶的蜕变,人的生命在青春期前是“虫”,青春期自我结了茧,青年期后生命开始从茧里突围,慢慢晾干自己,到了成年期我们展翅高飞。
我不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或者人真的有一个叫人格的东西,这些只是语言的建构物。 人对自我的认同其实也是观念与言语的产物。
人的内在蕴含着生命的全部信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格魅力会呈现出来。
生命中的随性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才会意识到那些才是生命的本真需求。
内心世界是否美好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你相信奇迹,奇迹才会出现。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过去的已经不再存在,将来还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重要的只是现在。
这几年陆续离开的文化名人杨绛先生、汪国真、科学家霍金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名家,陆续离开,总觉得倍感遗憾,但同时也在思考死亡的意义,死亡壮丽了生命。如果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自己会死,我们岂不是会真的静下来心思考怎么活。那句话很俗但是确实是这样: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有时候,我们的爱总是来得太晚。
趁一切来得及。
好好活,好好爱。
2018.10.27秋最后用一首汪国真的小诗,作为今天的结尾:
我走了。
是为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回来
就像树木抖落了黄叶
是为了春天,以更苁蓉的形象。
走向大地的期待。
我会一切很好。
心中更有一份挚爱,
如果你相信我是雪的话。
那么,也请相信。
当我飘落下来,
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洁白。
齐芯2018.10.28
作者介绍寻梦路上,有您真好!
齐芯
昵称Miya
80后,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心理教练
立志成为专业温暖值得信赖的心理学从业者
公认是温柔懂事优雅有调调的女子并不自知
唯一在意好书好酒老友相伴
便是最不可辜负之好时光
2018人生功课:做自己就好
心中有束光,眼里有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