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

坚持写字儿30天——之第27天:《繁花》过后,华不再繁

2016-07-29  本文已影响76人  馒头家的花卷儿

杭州的小黑姐姐好早之前在朋友圈里述说《繁花》的各种好,在我心里也种下了一棵草。

不过也没那么急迫,所以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才在京东凑书的时候,想起来把这本书入手。

厚厚的一大本,饶是我看书快些,也断断续续看了好久。

封面很好看

作者金宇澄挺有意思,地道的上海人,号称小说界的“潜伏者",做了大半辈子编辑,他的出道作品却是六十几岁才发出,而且最初是在一个文学论坛上发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被出版社看中,最终成书,获得市场、专业领域的赞誉,并在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

对于他,了解不多,只觉得有趣。作为编辑,文字功底和知识积累必然是少不了,厚积而薄发,而掌握着许多出版资源的他,竟然是通过网络获得出版,可见最初也不见得是有什么成名立万的打算,可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正是这样的功底和平常的心态,让他在这35万字的漫长写作过程中,保持了自己的初心。

《繁花》最大的特点就是“沪语”,在国内这样的作品应该也是并不多的,为读者们了解上海,打开了一扇窗。其实关于上海的文学、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像王安忆的《长恨歌》我也看过,那种旖旎的风情,总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那像是乡土风情浓厚的中国大地上长出的一朵奇葩,总觉得不真实,没有代入感。

在上海出差,上海人如果以为你也是上海人,便讲上海话,知道是外地人,便讲洋汀帮的普通话,觉得这吴侬软语也挺有意思,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半吊子上海话,什么”吓吓侬“、”侬脑子瓦塔啦?“之类的,而融入一个地方,语言的融入是最见效果的,上海人会含笑指出你哪里发音不对,然后感情就很快被拉近了。

而文学也是一样,沪语版的作品,给人真实而接地气儿的感觉,“哦,原来他们是这样说话的。”仿佛解了一个千古之谜的样子,然后饶有兴致地看下去。

繁花采用了双线,多中心人物的叙事方式,一根线是阿宝、沪生、小毛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时间轴跨粗疏些,跨度大;一根是他们在现实中的事件,时间轴精细些。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和时间线,反复跳跃,不疾不徐地叙述,不动声色地揭示人物关系,直至两条时间线最终相交,所有的人物和故事充分展示,汇织成一张网,收尾完结,余韵未消。

这样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学习。

对于故事和人物,却谈不上太喜欢,似乎书中的每个人,都热衷于搞婚外情,除了性冷淡的沪生,每个人都在不停的背叛与被背叛……想想也挺可怕,情感很重要,却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而且畸形的感情,更不应该是艺术作品的全部。而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更几乎都是物化的,被性和物质所吸引,不停地周旋于各种男性之中,而最终,也都没什么好结果:李李觉悟,遁入空门;汪小姐怀上怪胎;小琴失足坠楼……而只有阿宝他们儿时的玩伴蓓蒂才是最纯洁,最完美的女性,却也在那场浩劫中,以一个少女之姿泯然于世人……

或许这本书改名为《上海五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更为贴切。

很喜欢曹丕的一首诗:

《丹霞蔽日行》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每每读之,心头都会觉得哀伤,或许作者将书命名为《繁花》,亦有哀婉盛极必衰之意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