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深度解析
概述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由随机杀人事件引发的关于社会问题探讨的台湾电视剧,以患有精神病的罪犯作为弱势群体的角度,在探究精神病人的犯罪动机的过程中,全面再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暴露了精神病人接受治疗康复之后的再就业问题,患有精神病的罪犯的人权问题,整个社会对罪犯家庭的偏见与包容问题以及犯罪事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难以治愈的创伤的问题。
在画面的色调上,采用了电影级质感,通过不同色调来烘托剧中人心境与生活工作环境,比如黑白色调的电视台办公室彰显了霸道总监冷血的行事风格,暖色调的文艺风的饮料店反映了店主乐观的性格,昏黄暗淡的租房小屋烘托了罪犯妹妹抑郁的心情。
在剧情的设计上,巧妙地以陈晓明杀人事件、社会与其家庭的矛盾为主线贯穿全剧,并以一集电视剧一个社会热门新闻的节奏充实剧情内容。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又通过戏剧化的人物命运设置悬念推动剧情的发展,既有对新闻媒体只追求收视率而违背事件报道的客观性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社会各界因立场不同对同一法律案件不同态度的真实反映。
在人物的刻画上,通过细节和多标签来反映处于不同环境出于不同目的的拥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面对人生十字路口抉择时的挣扎与反复,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个因为家庭问题责任问题工作问题而不断自省成长成熟的立体的社会人物形象。
主要故事介绍
人物故事主要以随机事件杀人犯陈晓明家庭的故事为主,与其事件相关的受害人与律师家庭工作故事以及与其相关事件的故事为辅,涉及了孩子教育问题、夫妻间婚姻问题、精神病人背后的问题、媒体舆论对社会问题报道等等社会热门话题,主要的人物故事组成有:
因为陈晓明所犯下的罪行,父母的生意没了,变卖资产赎罪,隐姓埋名地躲到偏远老家。妹妹只能改姓换名地生活,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能联系自己的父母,面对作为受害人的上司,除了内疚还要放弃梦想的工作。当律师好不容易说服陈晓明以及其家人接受心理咨询,陈晓明却被执行了死刑。然而社会的谴责并没有结束,受害人的创伤也没有治愈。当看到杀人凶手的家人走出阴霾开始重新生活的报道,受害人们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了施害者的家人身上。再现了一命还一命还不够,还需要活着的人继续谢罪的场景。故事最终以施害人家庭勇敢面对社会大众,并以实际行动去弥补受害者家庭而非单纯用金钱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圆满结局。
作为受害者的新闻媒体界女强人,自从失去儿子之后就一直处于自责的痛苦中,妄图用工作和酒精麻痹自己,以至于忽视了女儿与丈夫的感受,一度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直到她的丈夫为了家庭的和睦主动改变自己去帮助她走出丧子之痛,她才慢慢打开心扉,重新燃起对媒体工作的热情。
追求理想正义人权的法律援助律师,为了那些随机杀人的患有精神病的罪犯到处奔波而置家庭责任不顾,并因此与妻子在案件类型受理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在经历了妻子因为精神病人早产后,被岳父进行了关于男人对家庭责任的谈话。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放弃对正义的追求,而沦落为金钱服务的律师。后来看到他为了钱完全萎靡不振的样子,他的妻子才明白自己爱的原来是那个追求正义熠熠闪光的人,所以又重新说服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富有才华的年轻电影导演少年得志获奖无数,却因与父亲沟通不畅埋下了家庭教育失败的隐患,在经历了被父亲送入军校,女朋友离世,与制片人意见不合失业之后,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而得了精神分裂不得不住院进行治疗。出院以后因为病史再次遭遇了失业之后,不能接受自己是精神病人的事实,开始拒绝吃药,病情进一步恶化,差点伤了他的主治医生。而他的姐姐因为有个精神病弟弟和杀人犯妹妹的朋友被男朋友嫌弃,从而看清相恋多年男友的真面目而与之分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关于家庭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当婚姻发生危机的时候,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错,需要两个人一起解决。
关于梦想
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是会发光的。坚持梦想直到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也是一种成功。只要我们坚持,曾经丢掉的梦想等我们羽翼丰满之后还会再找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