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up (pu)推书试读

读书的事,还是要听听大师的,《怎样读书》剧透,兼论《如何阅读一本

2014-12-17  本文已影响1817人  夕蕾朝林

看到有一篇评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文章http://www.jianshu.com/p/58b6174bdec2

既是名著就定有其超群脱俗之处,我也曾想从中得到关于读书的体验、经验、方法。可是,实在不才,没能读进去,水土不服的感觉太强。

很幸运的事,后来我发现了三联书店出的一本小册子《怎样读书》,用所选胡适先生的一篇同名文章为题,很是贴切。别看书小,每篇都是关于读书的事,齐聚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令人瞩目、现在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

读此书的初衷和最周受益,亦如再版序言所述“对苦恼于读书方法的青年学子起到一点帮助作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找到自己读书治学的门径”。可以穿越时代,受教于诸位先贤、大师,汲取养分、领略风采,真是幸运。

另外,本书1935年6月初版于一心书店,1936年再版,我读的粉红色的小册子是2012年三版。

封面图片后是我读这本书摘录的一些好的观点和句子,均为原文(警告:严重剧透,喜欢自己细细发掘的朋友慎读;喜欢先睹为快,汲取主要观点的朋友,请随意,吃饱喝好啊)。

《怎样读书》胡适

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说:“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倘若费一番工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作成札记,然后在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

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

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为什么读书》胡适

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

读书愈多,愈能读书。

“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

多读书,主意自然会多,解决困难也就比较容易。

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

我们要做成一个学问博大而又精深的学者。精深的方面,是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览。用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用心考究。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读什么书》陈钟凡

中国的书籍可分为三大类:史学、哲学、文学。

文学是感情的产物,愈不近情愈好。文学的目的是在表现人生。

文学并没有时间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因为人的冲动和感动彼此都是一样。

要先研究科学、数学,以为读书的工具或手段。

《怎么读书》王云五

读书好比和名人对谈,只要有一卷在手,我不但可以和安佚生、爱因斯坦那些活人对谈,而且也可以和牛顿等死人对谈,无论哪一国的人,我都可以和他对谈,这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日本人很欢喜读书,我们对于日本人读书的精神要学他。

小数怕长算。

好奇、怀疑,是读书的好方法。

所以一个人若要得到正确的思想,仅有一个方法,就是学算学。

文艺只能养成幻想,养成永久的幻想和毫无归宿,这样,思想便不能正确。

思想有两种:第一要不怕幻想,第二,要幻想到底,没有算学是不成功的。

求学也是如此,要抱定方针,专攻一学,要打定基础,不要离中心太远。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就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现在课堂上读书连烟都不许你抽,这还能算为读书的正轨吗?

到了这个地步(学校对读书的“限制”和“约束”),读书与入学,完全是两件事了,去原意远矣。我所希望者,是诸位早日觉悟,在明知被卖之下,仍旧不忘其初,不背读书之本意,不失读书之快乐,不昧于真正读书的艺术。并希望诸位趁火打劫,虽然被卖,钱也要拿,书也要读,如此就两得其便了。

《我的读书的经验》张衣萍

“应该克期”。克期就是一本书拿到手里,定若干期限读完,就该准期读完。

(我的读书经验)第一,应该读的熟;第二,应该读得多;第三,应该克期读书。

像上海滩上的一些野鸡大学,流氓教员,他们自己读书读的懂不懂还是一个问题。

根据我的一点小小经验,给青年人——有志读书的青年人,进几条忠告:

第一,我以为读书应该多读,应该熟读,应该克期的读。

第二,我以为读书不懂便应该问朋友、亲戚、你所敬爱的先生,或是字典、参考书。读书应该每字每句都读懂;“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第三,我以为今日中国有志读书人应该学通英文或日文,以作研究外国学问的工具,单读中国书,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多读外国书。

《余对于读书之经验》马寅初

余对于读书兴趣向极浓厚,因兴趣浓厚,故常讲求方法,可分为八点述之:

作息有时——余于读书与运动二者,每日均有定时。

跑山与冷水浴。

摘取精华——每读一书,必取其精华,不肯放弃。

随时留意——与他人谈话,随时留意。

不堆积——今日之事必须今日为之,不俟至明日。

利用机会(读书时间)。

立志。

继续努力。

《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江问渔

“我非智者,而爱智者。”我也有同样的说法:“我非学者,而爱读书。”

我以为要做人,要做一个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个条件:(1)优良的品行;(2)丰富的知识;(3)应变的才能。

究竟怎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我以为要分两层来说:(一)就主观上说,要得着圆满的生活——个人的感觉;(二)就客观上说,要有益于社会人群——事实的表现。

仁者爱人,这是普通的解释,就是所谓博大的同情心。所以“仁”实含有四种意义:(一)社会的结合,(二)生机成长,(三)活动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义”字的意义,是以个人为立场的,认为需要的、应当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是和仁的德行相辅相成的。

书不仅是具体的一本一本读物。凡是各种事物,都可以做我们的书。

读完以后,要作几种重要的工作:(1)做表解——分析书中内容,阅之一目了然。(2)摘录——摘录书中要点。(3)评论。

读书有四要:1.要与物的观察相印证。2.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合。3.要配合目的、时间和需要。4.要思学合一。

《读书办法》潘仰尧

读书四要:要深入、要怀疑、好虚心、要耐烦。

读书四忌:忌粗俗、忌空泛、忌盲从、忌武断。

《读书与兴趣》杨卫玉

凡做事“无所为”而为的,必对于其事有深切之了解,浓厚之兴趣。

不以读书为工具手段,而以为生活需要。

《读书实验》李公朴

怎样才能求进步的决心呢?第一,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第二,要有创造的精神。

在社会上也可以看见禁止这样、禁止那样,所以十几年来把中国玩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进步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一般青年没有了创造的精神。要知道宇宙间的现象和社会间的事理,是要我们随时随地去创造、去发现,才能改造社会,社会才有进步。

诸位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有不怕吃苦和创造的精神,养成求进步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

《谈读书》朱光潜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变回萎谢。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之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工夫去搜求。

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你自己的意见。

《作文与读书》章衣萍

读书供给作文只有两方面的用处:一方面是思想方面,我们可从书中懂得世间各方面的真理,人生各样的真相。一方面是技巧方面,我们可从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学得他的词句的美丽和风格的清高。

应具备的科学常识:

应多看一些社会科学的书,懂得一些唯物史观、经济史观、人类学等常识。

应多看一些伦理学、心理学的书籍,懂得一些思想法则、心理现象。

应多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懂得一些天、地、人、物的历史和现状。

叔本华说得好:“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任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行路和观望前面什么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自己的眼睛的。”

叔本华:“思想是自己跑马,读书是让旁人在我们的脑里跑马。”

程颐说:“学原于思。”

胡适说:“学原于思,思起于疑。”“我们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学生宁失之过疑,不要失之过信。

一切文章有两个伟大的导师:

一是自然,

二是人生。

《我的读书经验》曹聚仁

我有点佩服德国大哲人康德,他能那样的看了一种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来。

我读书的经验: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文师;

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反之,中国的读书,或者可以说,学术的意味太多,而引起趣味太少,内容则平板陈腐,文字则枯燥生硬,虽有黄金利禄的引诱,天下尽有未用读书作“敲门砖”而骗到了黄金与利禄者。

《我的读书经验谈》张素民

我爱读名著的重要原因,实在名著的inspiration。名著是大思想家的杰作,最富于思想。

大教授说话,是无精神,无条理的。但他杂乱无章的讲,句句有意义,句句足令人深思。普通教授是有精神,有条理的,而他所能提供给你的,只是information而已,但这也不过是我国人之所好。

凡治一门科学,专读教科书是无用的。

我国的社会,有一个大毛病。即是已离学校从事职业的人,仿佛“读书非己任”了。

所以举国遭“知识怕慌”、“学术恐慌”的现象。

我们不要只认在校的为学生,我们要认人人终身为学生。

人人以学生自居,大家努力读书!

《个人读书的经验》程瑞霖

忽然间“心如灵犀一点通”,可以放笔为文,头头是道。

我真想不到时代进展到现在,还有些留学生之类的先生们,平仄声远未弄清楚,作绝工架还不大明了,居然抄些前任诗句,夹些自制的半通不通的句子,以抒其怀古的幽情,伤今的绮感,以求附托风雅,倾倒众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