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现在的节日过的越来越没意思,还是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也是收割麦子的时候,大人特别忙,那时候还不是机械化,割麦子从开始到结束需要半个月。
我们学生都要放假,那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不用上学。
不过再忙,老传统还是不能丢,我们那里出嫁的女儿要提前给父母送粽子和糖糕,娘家妈妈也要提前给外孙送衣裳和香包,还有绣着五毒的红肚兜,五彩绳。
记忆中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做的香包精美绝伦,她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有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有大有小,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大的挂在胸前,小的串在五彩绳上,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外婆还会给我合五彩绳,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把五彩绳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端午这天早上大人小孩都戴上五彩绳,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这种五彩绳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我们那边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五彩绳”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绳。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续汉书》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饰门户。故汉(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外婆也会缝制五毒肚兜,不过那是给小孩子特别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做的,这是我们家乡独有的艺术品,节日之前,人人都能得到奶奶和外婆送来的“五毒肚兜”。五毒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五毒肚兜缝制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端午节还有挂艾、吃粽子的习俗,这个南方和北方是一样的,端午悬艾,不单单是有美好的寓意,还有防病驱蚊的效果,重点在于后者。艾草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野草,因为艾草有一种奇特的芳香,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并且有净化空气的效果。自古就有“端午门口插艾草,不用郎中家里跑”的说法。端午前后正是艾草力量强盛的时候,因此,家家户户端午采艾草,吃艾草、挂艾草的老传统流传至今。
早上早早起来,妈妈先去门口割上一片艾叶,那是她自己种的,只种了一年,后来艾叶就自己发出来了,等到端午节这天,妈妈就会收割上一大片艾叶回来,用艾叶煮水,洗眼睛,再用剩下的水泡脚。然后每个门上插上艾叶,防蚊虫。
妈妈说只有端午节这天早上割的艾叶才有效果,早了晚了都不好,剩余的艾叶晾晒在门口,等干了把它的叶子装在袋子里,平时用它泡脚。
早饭再煮上十几个鸡蛋,我们老家一般不包粽子,因为北方糯米很少,买的也比较贵,那时也买不到粽叶,我们都去街上买几个回来,再把粽子放在锅里蒸一蒸,吃粽子的时候蘸着蜂蜜吃,美味又营养,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吃太多不容易消化,糯米在胃里停留的时间过长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部带来影响。而粽子蘸蜂蜜来吃,不仅美味,还可以有效的保护我们的肠胃。
有时也炸油条,妈妈早早把面发好,然后在锅里放入植物油,把油条一个个放在锅里炸熟,再烧一锅菜汤,营养美味的端午节早饭就做好了,爸爸摆好饭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现在的端午节也依然在过,只是没了当年的气氛,再也不期待五彩绳,香包了,年轻一代只会买买买,手工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怀念儿时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