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加一组-第四周第十三次作业-2017.06.14
《精进》片段--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R
![](https://img.haomeiwen.com/i6027726/c547701bd63d6820.jpg)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6027726-f5d5878ecf20d012.jpg)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6027726-c47f6e91484b739c.jpg)
I
1.what, 回顾一天、一周、一月或者更长时间所做的事情时,总是发现原定的计划还有不少没有完成,是计划不合理,目标太高?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还是拖延症晚期,自我管理不够?不管是什么原因,原本足够的时间到底都去哪儿呢?
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一些不值得花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情上了。片段告诉我们在做事前应该如何分析、评判哪些事情值得做。
2. why, 是不是看手机、玩游戏、读小说、打麻将、朋友聚会等等占用了我们大多数闲暇的时间,而这些事除了当时给我们带来愉悦,结束后这种愉悦很快随之消退。就像药物的半衰期有长有短一样,当我们放下手机结束游戏那一刻,刚才的轻松、愉悦马上又会被现实的压力与烦恼淹没。
所以,为了减轻压力躲避烦恼,我们会不停的把时间用在类似的事情上,其实烦恼如果不面对并解决掉,它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它只不过在旁边等我们从藏身之处出来而已。
减少半衰期短的、价值小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有效。
3.how,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方面是判断价值大小,价值可以是对他人而言的,也可以是对自己有价值的,或者二者皆有;可以是情感、心智方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方面的。价值实际是对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物质等等资源的回报,这也是我们做事情时习惯思考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判断价值随时间衰减的速度,也称为判断“收益半衰期”的长短。事件的半衰期越长,产生的价值影响力越持久。
我们经常说做事情应该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事情“轻重”可以理解为事情的价值大小,“缓急”则是事情对于我们的紧迫性。采铜增加了“半衰期”这一价值的时间维度,它不同于“缓急”的概念,而这也是他要重点强调以及评判事情是否值得做的一个重要角度。
A1
当我在选择做什么事情时,一般都是根据事情的价值大小来考量,从来没想过价值的“半衰期”。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半衰期”短的事情上了。
工作忙的时候,工作还没做完,头脑里经常冒出来一个声音,“哎呀,累了!放松一下”,然后看看手机,玩玩游戏。忙完后也总不会忘记犒劳一下自己,约三五好友喝喝酒打打牌。工作不忙的时候,在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或者利用闲暇学习知识时,头脑里经常会想“想这么多好累,休息一下吧”……可是不管哪种方式放松,结束了的这种愉悦和放松反而会放大结束后需要重新面对的困难和烦恼。
A2
写这些我不是要反对休息放松,而是说选择上面这些“半衰期”短的事情,往往带给我们的价值远小于我们的预期。
同样是选择放松休息,以后我可以根据正在做的事情类型以及上述两个方式来选择放松的方式:1.正在做决策类、创意类等纯脑力工作时,可以用冥想或者跑步让思想放空,这样有利于重新整理思路;2.做事物性工作时,可以用打球或者益智类游戏等带有对抗性的事情来减缓事物性工作的单调乏味;3.做偏体力工作时,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看一本致用类书籍或者学一门喜欢的手艺。不管是冥想还是学一门手艺,上述这些休息方式对身体、情感、心智的价值不用说明,关键是它们的价值“半衰期”比以前的看手机玩游戏更长。
另外,以前的一些“半衰期”短的事情可以用更长的事情替代:
1.看电影或者电视,改为先了解喜欢的这部电影、电视剧中导演介绍、制作经历、宣扬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其他经典的评论等,再观看,再评论。
2.出门旅游,先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历史典故等,游玩中记录点滴花絮,回来再写一篇游记。这样“半衰期”就从行前到行后一段时间大大加长了。
3.朋友聚会喝酒打牌,改为选择主题小范围交流,建立并增加互信。扩大交友圈,选择有共同理念的朋友共同学习成长,比如加入拆书帮。
4.把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运动,改为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运动。
5.把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想精通的方式,改为寻找及获得稀缺资源,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还有很多,以后再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