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历翻过的日子
从我记事起,我家大门的门楣上就放着一本薄薄的老黄历。
老黄历的封面是大红色的,充满大红纸的喜庆。
封底也是大红,密密麻麻的印着“六十花甲纳音歌”。
外公来我家,帮我家干的第一件农活就是放牛。牛群被赶到山坡上吃草,他拿出从我二姑书包里找出来的几页作业本纸张,用小刀裁成四开的纸片,又从随身携带的牛皮腰包里抠出一条黑线和绣花针,给我缝成了一本简易作业本。
外公先拿出黄历,教我背六十花甲纳音歌。五岁的孩子不识一字,就那么望着天念了。外公从腰包里又掏出半截铅笔教我写关于我的那句“壬戌癸亥大海水”,外公说,世界上最厉害的就是水,没有水,寸草不生,再大的火也能被水浇灭。水又分溪水,河水,江水,海水,你看你是“大海水”,是水中之王。那时,因了外公对这句花甲纳音歌的解读,我别提多神气。一回家,谁叫我,我都会说,我是大海水,我最厉害,以至于后来,其他的句子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记得这句。
后来,我家搬家了,听说好多人家用上了日历,可是我家看老黄历的习惯还是没丢。
每到腊月,村子里一片宁静,在拨浪鼓的响声和“挑挑客”的喊声中, 村里的人会陆陆续续而来,以“挑挑客”为圆心,围成一个大圈子,像是一朵开放的花儿,原来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挑挑客”。
全村老少都来了,有的拿出一块钱或者头发团买或换一些火柴,绣花针,丝线啥的,只有我母亲每年都会买一本老黄历。
黄历买回来,依然是放在大门的门楣上。那薄薄的黄历甘愿承载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母亲不认识很多字,有时候,她让我帮她看那天是农历初几,那时,我上小学,对于老黄历,顶多也只能看懂那天农历初几,星期几,只能当作日历简单翻翻。
外公去世后,能看懂老黄历的就是我父亲了。
趁父亲没有出门做副业,母亲就让他拿出老黄历翻翻哪天适合杀年猪,哪天适合养猪仔,哪天适合买鸡苗,甚至哪天适合种萝卜白菜,我就在父亲看出来宜养猪养鸡种萝卜白菜的那些日子旁边用铅笔郑重地做上记号。
父亲在杀完年猪,过完新年后,安心地出门做副业了。
到了宜买猪仔的好日子,母亲起了大早,背上装着蛇皮口袋的竹编背篼,向着高山上卖猪的那户人家出发。
午时,母亲背着猪仔回家,因为路途跋涉和两只猪仔产生的重量,让母亲那张汗涔涔的脸一片潮红。她还没来得及停下休息,便径直走到猪圈门口,抓出一对猪仔一边放进圈里,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肯吃肯长三百斤”。母亲对这两头猪仔寄予了长成大肥猪的厚望。
有一天,母亲端了一个大纸箱回家。还没打开纸箱,我便听见叽叽叽的声音。原来,我忘了提醒,她还记得宜买鸡苗的日子。鸡苗是从区上端回来的,母亲一直用双手托着纸箱走坡路是太累了,她坐下来休息,让我将小鸡放进小篮子下面盖着。因为接下来的几天,母亲要下地劳动,把照顾小鸡的任务交给了我。每天放学,我就给它们喂水,喂用水拌湿的玉米面。我刚把碗一放下,小鸡们便一拥而上,你争我抢,互不相让。
没几天,小鸡长大了,篮子已经关不住它们,母亲回家后将这十几个小家伙送进了鸡圈。前段时间还算平安,有一天,从鸡圈溜出来的一只小鸡一下子就进了野猫口,另一只被吓得慌不择路,钻进了玉米地,生死未卜。
母亲就快收工回来了,我和妹妹的心惊得突突直跳。她肯定会责怪我们没有看好小鸡,一顿臭骂肯定难免了。等母亲回来,我做好了挨骂的心理准备告诉她小鸡死了一只,丢了一只,她一听,虽然一脸惋惜,可也没骂我和妹妹。后来,她仿佛恍然大悟般一拍手,让我去那黄历来翻翻,是不是买鸡苗的日子搞错了。我快步走去拿来黄历翻到我标记的地方,原来,还真是母亲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买来了鸡苗。
后来,她种萝卜白菜也要严格按照黄历的标记,按时种下,绝不提前或者推迟。
黄历,俨然成了我家最离不开的日历,它记载着四季时序,让我们在菜园里,庄稼地里看遍花映春晖、果香满夏、珍露润秋,嘉实冬藏…
一年年用旧的黄历,如一个个人生如梦的沧桑,在每一个旧年除尘的日子,有的被丢弃在猪圈里成为粪,有的被风吹散在菜园里享受空气的清新滋润,最后雨打风吹,沤烂成泥…
几十年过去,家里从未有过日历,台历,依然怀念一本老黄历翻过的日子。
注:挑挑客,就是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