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学》作者: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ISBN: 9787201178905
。。内容简介 。。
本书初版于1927年,是作者面向公众的心理学普及演讲的讲稿,主要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展现具体生活经历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全书分为"性格科学"和"人类行为"两部分。作者运用个体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独创性地提出了自卑情结及其补偿机制的经典论述,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短评。。
#
对比一下觉得这个版本一般。偶然间翻到的。他的理论简明、生动、易懂,虽然有时候以人群进行分类评述颇有粗糙武断之嫌,比如他说独生子女容易变成无所事事的寄生虫······但不得不说很多观点都犀利有洞见,特别是书中对于当年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认知,虽然仍有惯有的男性视角痕迹,但是已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审视。他对于自卑心理以及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精准而独到的见解。书中很多观点让我想起武志红的理论,也许武对他有颇多的继承和借鉴。我最喜欢这本书第二层封皮那抹艳丽的桃红色,以及后面译者加的阿德勒小传,他的童年竟然有这么多的痛苦隐忍不屈和奋起直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宿命,小时候前面有个模范大哥,长大了又需要终其一生和弗洛伊德辩论、对峙。对于这种每一个人生阶段宿命式的巧合,不知道他自己怎么看。
#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观点,就是个人会利用自身缺陷,去吸引关注、博取同情,逃避现实等,最终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作者对社会感、虚荣心的见解,对现实生活有一定借鉴意义。
#
如果我们去观察正常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就会发现那些通情达理、社会感没有扭曲的人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相反,那些渴望高人一等、支配他人的人很难受到别人的影响。日常观察每天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引自 4 我们生活的世界
#
只有在知道梦和现实中包含着一个人对生活的相同态度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梦的预言性质。
#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女性无能”的证据似乎非常充足。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经常从纯粹的功利或自私的角度,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判断,这个事实加剧了我们的谬见。有了这样的偏见,我们就很难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心理发展相吻合。这就将我们引向了第二个原因,“女性无能”的谬见也许就源于此。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一个女孩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耳边就充斥着对女性的偏见,这种偏见只是为了剥夺她对自己价值的信念,粉碎她的自信,摧毁她想做点有价值的事的希望。
引自 7 两性之间
同伴关系是男女角色真正和解的标志,是两性之间真正平等的指标。在两性关系中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就如同国际关系中一国附属于另一国一样令人难以忍受。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错误的态度可能会给双方都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作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两性关系是如此普遍和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因为每个孩子都在强迫之下形成了一种贬低、否定女性的行为模式。
引自 7 两性之间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