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下: 别人跳槽年薪百万, 你跳槽值多少?
不被曝光,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高手一直在角落里默默无闻。
近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强势刷屏,虽然我们无从确认的大神的含金量高低,但一年工资12万和年薪百万之间相差多少,我们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一个张小平跳槽,引发了人们对国企是否浪费浪费人才问题的热议。
当然,网友再怎么热议也没什么卵用,它们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所以,我们还是谈谈距离自己近,又切身相关的职场问题。
在我看来,如何建立个体和公司、员工和老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两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以前,员工和公司之间是对立多一点,互不信任多一点;而现在,两者之间是统一多一点,合作共赢多一点。
至于变化的缘由也很简单,都是时势使然。
必须如此。
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恶劣,自然会有一大批不能适者生存的企业被淘汰掉。
而且所谓与时俱进,如今的员工和以前的员工根本不是一代人,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也和以前截然不同,按照过去的方法和经验去管理新员工,那就是找死啊。
阿里巴巴CEO张勇就经常被90后员工“呛声”,说他太老了看不懂,「我也会偶尔看不惯90后,但这就像60后看不惯我们70后一个道理,当年60后的马云不也经常看不惯我的风格,但是他总能接着从我身上看到未来。」
但不管怎么变,人的核心需求是一样的,人性是不会变的。
就像公司的核心追求是利润、增长和可持续生存下去,员工的核心需求也是多赚钱,并在满足物质需求后,继续追寻个人的成长空间。
也就是说,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有进化的根本欲望。
并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逼迫着人们更加集体主义合作,以达到团队协作、提高效率的目的,不如此,公司和员工就都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输家。
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公司和个人之间必须有更充分的共识、合作才行。
而现在好多公司对此都还是懵懵懂懂,得过且过。
公司和员工也有竞争,比拼的是一个谁的成长速度更快。
前者快,那么员工的危机感就很强,比如华为这样的企业,从上而下都是忧患意识。
而后者快,那么公司就会成为员工进步的踏脚石、被抛弃的下场。
人往高处走是自然规律。
老方认为,近几年内,员工跳槽、流动和公司死亡的状况会非常普遍。
人员流动本就是常态,你看这两天火爆的张雨绮离婚事件就知道了——不合适就离,过日子都如此,何况一份工作呢。
忠诚,是忠诚于共同的事业,而不是公司和老板,现在好多老板和员工都搞混了这点。
成长节奏不平衡,思想认知不一致,后果就是致命的。
不是个人退化,就是公司退化,终究是形不成两者的良性循环效应。
好多人觉得在公司呆着时间长了有感情,不舍得跳槽,我觉得是瞎扯淡。一份烂工作就像张小姐的丈夫一样,会拖累你好几年,你的“不舍得”不过是因为你在其身上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你认为他属于你,其实不是。
人和人之间都是利益居多,何况完全的利益组织(公司)呢。
所谓感情,不过是一堆沉没的成本罢了。
有次看到一个十二年华为人离职后的文章,很有意思。
他在华为一直是勤奋工作,但也就止步于“勤奋”了,每天处理的都是些模块化、程式化的东西,早已熟能生巧,建立了自己的舒适区。
当他不知不觉变成了一枚职场螺丝钉后,对于显得有些不确定的技术钻研、学习和新问题解决,他都认为是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他自己就放弃了自我成长、提升的可能。
后来,他发现自己都是一些90后新人的时候才明确意识到,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主航道、可替代性。
十二年时间,他本有多次升职的机会,但他觉得主动争取可耻,害怕自己干不了。结果,直到离职后才懊恼地认识到,主动升级才是积极进取的表现。
只有身在责任大、压力大、眼界高的位子上,才能形成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并取得升级和进化。
这无关钱多少和名声,根本上还是成长的问题,职场就是个升级的游戏,如果你放弃了自我的成长,那就意味着你随时可以被取代、淘汰掉。因为你是在拖累整个公司的竞争力。
所以,马云、史玉柱、周鸿祎和顺丰王卫等老板都欲对其公司的“小白兔”员工赶尽杀绝。
没有价值的人和公司,从来没有什么好的境况。
2017年2月24日,王卫在顺丰上市时说「没有员工血汗付出,没有一线、二线、三线员工披星戴月的工作就没有顺丰。顺丰不是我王卫做出来的,而是所有员工做出来。不会因为上市改变对员工的关爱,而是绝对不会变。」
一直以来,王卫对员工的好是出名的,高待遇,定制高档工作服,请40万顺丰人吃饭等等,被人津津乐道。
但最近王老板在公司内部严厉表态,“今天的顺丰!一切围绕双价!价值贡献和价值观底线!有这双价的基础上才讲感情!”
「......还有很多人认为老板信佛的,他慈悲,他对员工很好,他绝对不下重手的!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以前可以!今天顺丰绝对不可以!
因为以前还没有上市,因为以前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还有关键我今天也想通了,对一些钻空子的人仁慈,那就是对想干事、想创造价值、为公司拼搏的忠实员工不负责任!对想成长的员工不负责任!为我们的股东不负责任!这种潜规则会让我们的顺丰走向死亡!」
对于一向低调、神秘和慈悲的王卫来说,如此杀气腾腾地表态是罕见的,也从侧面说明在市场竞争当中,优胜劣汰规则给他的压力。
联想到今年的华为、阿里、万科等纷纷动作,万科更是把“活下来”当做了目标底线,可见形势的严峻远超我们想象。
一个老板好不好、负不负责任,不是看他对员工态度上好,也不是在于员工喜不喜欢他,而是看他能不能把公司经营好,让公司持续壮大,多赚钱。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让员工有钱赚、有前途,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好老板。
有些老板看着天天嘻嘻哈哈地,到头来公司没有什么发展,员工几年工资都不涨,这样的老板就算再好有什么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船王”坪内寿夫的企业遭遇危机,为了降低成本活下来,他废除了双休假日,每天加班一小时,并且给工人提出3年内降薪、停止分红。。。结果他惹来一片叫骂,工人几乎走了一半。
但坪内寿夫说,「我从来不在乎表面评价、风言风语,因为我要的是真正的成功。」
通过一系列魔鬼式的铁腕管理,坪内寿夫很快就让企业起死回生,不但企业的盈利大大提高,员工过去的损失也得到补偿,收入也大大地增加。
你说这样暴君式的老板是好还是坏?
管理上有个「帕金森鸡毛蒜皮定律」——大多数人,考虑一件事情的时间和事情的重要性成反比。
我们的毛病就在这里,许多公司之所以效率低下,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搞错了顺序:在重要的工作上投入时间太少,而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又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对于公司来说,如何提高经营水平、盈利能力是重要的。至于那些食堂、环境卫生、员工情绪等等都是次要等级的。
对员工来讲,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成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而同事关系、鸡毛蒜皮等小事是可以等闲视之的。
所谓悲剧,就是搞混了顺序。
如果张小平在体制内多年都是得过且过地消磨意志,那么就算他想跳槽,他又怎么能拿到百万高薪?
资本家又不傻,公司经营的算盘打得不精早就完蛋了。
阿里巴巴CEO张勇就说过,阿里要找的人一种是体制内的不安分者,一种是跨国公司的叛逆者。
总之是高价值的金子。
实际上,世上哪来的铁饭碗,就算你不跳槽、不被辞退,你工作十几年后会发现,上升的路越来越窄了。
职场之路越往上越困难,因为关键、核心的位子就那么几个,老的不走,你怎么有机会出头?
除了少数聪明的幸运儿,大多数职场人都毁在了安稳上,你觉得工作收入高,呆着舒服又体面,但保管你35岁以后就会迎来瓶颈。
随着时间和资历的增加,你不知不觉就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向上有老人,向下有虎视眈眈的年轻人。对老板来说,你原来月薪几千,翻一倍也就是万多块,老板感觉不明显,但你到了一两万的时候,怎么给你加工资?
老板会算账,与其给你加工资,不如找两个年轻人代替你划算——这时候你就被动了,所以网上段子说,结婚有娃还房贷的员工可以随便骂,他不敢走。而年轻人要哄着,你一骂,他就真走了。
就像上面那位华为兄弟说的,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主航道、可替代性,什么是人力资源,什么是性价比,什么是增量价值。。。你就没点数吗?
很残酷,也很现实。
在职场上,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保证,你的价值要高于你的报酬,至少也要是对等。
要知道,情分不能当饭吃,换位思考,要是有人光赚你便宜,你也受不了,有再多的情分也早完蛋了。
你拿得越多,人家就越挑剔,你创造不出价值来,早晚是滚蛋的结果。
记住喽,世上除了父母,没人会白养你。
你想的是加薪,老板算的是损失,这才是职场上的常态。
当然选择大于努力,要是你和海底捞杨利娟一样跟对了老板,从几百块月薪的服务员到几十亿身家的上市公司高管,也是很好的路子。
但这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就是在海底捞,现在三百多家店,数万员工,谁又能复制杨利娟的路?
时也,命也。
因此,你的铁饭碗只有你自己,只有让自己不断增值、变得值钱,才到哪里都有饭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是公司经营还是人生经营,都需要未雨绸缪,多想一想远方和未来。
陈春花老师说,「如果你比较年轻,其实不用担心,无论组织还是市场,都需要年轻人;如果你年纪比较大,就像我一样,尽可能逆生长。」
但是,后面的年轻人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