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有问题,你是怎么好意思说孩子越来越不懂事的?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少年成长教育

教育,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邻桌是一位妈妈和9岁左右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饭菜不合胃口的原因,孩子一直拿着筷子不停地在碗里搅动,却不吃一口。

突然啪的一声,那位妈妈直接在孩子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吃饭没个吃相,快点吃,待会不上课啦?”

孩子挨了妈妈一巴掌后看了她一眼,然后低着头默默地不说话。

而那位妈妈依旧训斥着:“不喜欢吃,为什么不早点说?”“真是浪费,不知道要珍惜粮食吗?”

此情此景,咕噜老师有种莫名的滋味...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为了管教孩子,父母各种批评、威胁,最后的结果却是孩子对批评不以为然和反抗。

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有些父母经常抱怨:这孩子小时候还挺听话的,长大之后真是越来越不懂事了...

真的是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吗?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三次依恋期和三次叛逆期,且这六段时间是交替进行的。

0-2岁第一依恋期,2-3岁第一叛逆期

3-6岁第二依恋期,6-8岁第二叛逆期

8-10岁第三依恋期,10岁-青春期结束,第三叛逆期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意识在依赖和叛逆中逐渐觉醒和成长,接触到的外界事物也越来越多,认知也不断的加深。

因此当父母不再是孩子的权威后,对父母一些行为和做法的抗拒、不听从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才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

最严重的是,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大多数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生气+抱怨:

“说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像你这样,长大要怎么办呢?”

“再这样,小心我打你!”

严厉的责罚虽然换来孩子当下的平静,但却埋下了沟通的隔阂。

这些隔阂,在不同性格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孩子会反叛,为了反抗而和父母对着干;

有的孩子会愤恨,觉得不公平,觉得大人不值得信任;

有的孩子则会报复,等待一个时机,将输掉的自尊感扳回来;

还有的孩子则会希望下一次犯错误不要被父母抓到,一言一行小心翼翼,进而否认自己的价值。

...

上述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初心。

只有与孩子真诚沟通的父母,才能走入孩子内心,得到他的信任。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和孩子正面沟通。

沟通并不是简单的面对面交流,而是要求父母将和善与坚定并行,尊重孩子的同时,对他有明晰的行为边界标准。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七项感知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4.内省能力;

5.人际沟通能力;

6.整体把握能力;

7.判断能力。

正面沟通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它需要帮助孩子从一堆超出孩子认知和能力的状况中,把事情的逻辑理顺,并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认知并找到解决方法。

其次,父母需要足够多的耐性,需要坦诚地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会一下子见效。

纪录片《幼儿园》里有个片段很有借鉴意义。

备注:纪录片《幼儿园》视频片断

叠放凳子的小男孩,他需要把椅子放好,明显的看出,他很吃力,而且也并不能一下子做好。

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可能会直接代替孩子把这件事情完成;有些父母在孩子错了很多次后,会责怪孩子怎么这么笨;也有些极端父母会粗暴的打骂孩子...

其实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在孩子无助时,给他正确的方向。

视频中地孩子得到引导后,尽管过程还是磕磕绊绊,但通过不断的调整,重复,最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放好了椅子。

所以和孩子的沟通、教育过程,父母需要的是耐心和关键引导,并且始终在养育中贯穿友善、关心、和尊重。

过去的教育认为,只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做的这件事非常不好,他们就能吸取教训。

但实际上,更好的教育方式是不因为错误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是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

前段时间被曝光的跟拍24年福原爱成长的视频,有一个细节是在比赛当中输球之后,福原爱的妈妈和另一个选手妈妈的表现完全不同。

小福原爱的妈妈给予女儿鼓励,并帮她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寻找应对方式。

而另一个选手的妈妈则是开始训斥孩子,既然怕输球为什么平常不好好锻炼。

如果想成为正面沟通的解决问题智慧父母,可以试着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关注;2,尊重;3合理;4,有帮助。

这种正面沟通,是一种系统型、成长型的思维方式。

虽然每个当下做出的选择只是一个微观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选择背后的宏观价值是如何构成的。

这样才能找到着力点,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和辅助。

教育不仅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自我修炼和成长。

路漫漫兮,请每一位父母都保持耐心和爱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