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所想】考大学很重要,但别让它毁了孩子有趣的灵魂
01 一段有趣的对话
嘉慧是一个地理白痴,这么形容吧,她从学校回家也要导航。有一次顺路坐她的车回家,关于在哪放下我,她哪哪都不知道,我只好说你往前开,到了我会告诉你。今天从海边回来,我说坐嘉慧的车回家,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嘉慧:我这次知道在哪里放下你了。
张昱:不要太自信。
嘉慧:你要相信,人都是发展的。
张昱:嗯,向下发展。
嘉慧:向上发展。
碧新:向左向右发展。
嘉慧:螺旋式发展。
在这段对话中,我完全没办法接话,而我一点也不惊讶他们能接得这么溜。平时跟他们在一起,我也经常听不懂跟不上他们的对话,他们的思维很跳脱,但我并不觉得尴尬,反而很享受和他们一起呆着。我喜欢他们年轻的活力,喜欢他们奇特的思维,喜欢他们有趣的灵魂。
02 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
人的思维不一样,有分析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三类思维都很强的人也是存在的。
我属于分析型的人,对于我需要学习的知识,我可以分类归纳,可以找到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很多实践的和创新的东西我都不懂。我原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笨蛋,除了会考试,似乎什么都不会。比如我很快就会忘掉考试前学过的内容,我现在连高中学过的许多简单知识都不记得了,赵老师还笑话我是文盲。我认不出鱼的品种,连吃东西都分不出新鲜不新鲜,每次别人讨论这一类的事情,我都觉得他们好厉害。我买衣服从不看布料和质量,只看款式和价格,用价格来判断质量。我分不清东南西北,路面上的方向都分不清,进商场和地下停车场就更是完全晕掉,更不会做旅游攻略。我没有什么特长,唱歌、跳舞、画画、乐器、书法,没有一样学得好的。
我是天生就那么没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吗?我觉得是在应试制度的路上,我选择了只学对考试有用的知识,而放弃了其他。
我小学参加镇的合唱,是领唱,拿了奖,还上了电视。初中的音乐课,我很认真,经常回答老师的提问。但这不考试,后来的音乐课就用来做作业了,导致我现在连乐谱都不会看,一唱歌就找不着调。
我初中时画画还不错,初一的美术老师说我还挺有天分,我还记得有一次的美术作业是画金字塔,很多同学说我画得好,让我帮他们画。但这不考试,后来也就不画了,现在只会在学生面前表演徒手画圆了,哈哈。
我初中和高中时会写诗,发表了很多篇在校刊上。而高三练作文时,我找到了一个高分模板,一个拿高分的快捷方式就让我放弃了写作,而上大学读了数学专业后就更是很少写东西了。每次写计划、总结、方案,那都是让我很头疼的事,至今没有正儿八经地写过一篇论文。
我以前很喜欢跳舞,大一学院组织的健美操比赛,我是我们班的领跳,后来还有人邀请我们去百脑汇的活动上表演。大二选修的艺术体操我也学得不错。可是这些似乎都不是找工作需要的,不是考研需要的,所以我后来也就不跳了。
其实我也在尝试着找回我丢失的创造能力。我现在做事情时,会尝试从多个角度思考,挣脱传统做法的束缚,找到更跟得上时代的做法。
03 学习是享受,是一辈子的事
其实我们天生是爱学习的,我们生下来就学习语言,研究各种新奇的事物,喜欢听故事,这些都是天生的学习欲望。但后来在考试的压迫下,在家长的批评或期望中,我们开始把学习当成了取悦成年人的工具,而慢慢地忘记了学习本身的乐趣。所以成绩不好的孩子抗拒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从大学开始就不爱学习了。
即使对于应试制度的批判越来越强烈,但不可否认应试制度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更是穷困的孩子逆袭的机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不是应试制度,而是盯着分数看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灌输给孩子的观念不是“考不到好大学,你一辈子就毁了”,而是“享受学习,学会学习”。毕竟一辈子那么长,不应该把所有的学习都压缩在这12年啊。我觉得让孩子成为一个品行端正、性格温暖、创意不断、灵魂有趣的人,比读个好大学更重要。而且当孩子享受学习时,高分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对于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被灌输的观念是:我懂什么并不重要,但不懂什么,就迫切地想搞懂它,不然我会吃不香睡不着。
很可惜,我并没有那么幸运地成长为一个这样的人,但我在努力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在努力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04 后记
嘉慧读完文章后说:很讽刺的是,我当年地理无数次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