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晶体读书心理

读书要用政治视野,才能读出真相

2023-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朴朴心观

在聊了几天文学名著背后的政治意义之后,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读到每本书的深层含义?或者利用文学去激发认知觉醒?首先本人读书少得可怜,但是每读一句话,吸收的营养却可能比一些人读一百本书还多,有一些选书的分析,觉得不错,拿出来分享一下。

曾被一名长者指点过,读书就要读闲书,本人深记在心; 什么是闲书? 就是不带有感情色彩,不带有主观偏见的书,换句话说,就是“不带节奏”的书。

选书的底层逻辑,就一条,判断作者的目的,判断作者是否在讨好你,这就像忠言逆耳,苦口良药。本人以前说忠言,但却遭受无数逆耳,一直努力充当良药,但还是会被认为苦口。

有两类书要慎读,一类是名人传记,一类是畅销书。

先说传记:

相比于读名人传记,我更喜欢读公司传记,或者品牌传记,哪怕是八卦也宁可读明星穿搭,我也不愿意读明星奋斗史。

尤其是畅销的名人传记,如果不是基于写作需要,要读的话也尽量要保持着批判的角度去读,所以,不考虑商业逻辑,仅从文化和政治角度来看,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越有流量的现象,我反而越喜欢批判。

因为成功人士出传记,往往是为了品牌宣传,用讨好读者的方式,对自己包装。一个现象就很能说明: 为什么中国的各种一代企业家,或者过去的一小部分政客,都很迷信?

按照传记里写的,他们应该叱诧风云,纵贯千古运筹帷幄才对,为什么那些“靠自己奋斗”成功的商人,政客,演员等,都要拜会王琳大师?

我想这就和几年前的首富如今沦为阶下囚一样,不管是徐明、黄光裕还是许老板,失败的逻辑是注定的,误将风口和资源优势当作自身的能力。

踩中历史进程的成功人士,普遍都不知道自己靠什么成功,他们出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自己迷茫的成功“合法化”,编出一套让公众相信的理由; 既然是编书,那必定会把灰暗的部分隐去,扭曲事情的真相,再大量添加读者们认为应该有,但却不存在的那些美德,用于讨好读者和拉近关系。

因此,那些通过读传记,然后模仿书中说的做法和思路的大学生们,往往死得很惨,什么股神的价值投资,什么年轻创业者通过努力实现财富自由,他们自然不可能把为自己铺路的亲戚朋友等后台写在书中。不信的话可以查查盖茨或巴菲特的长辈,也可以查查京东的京。

畅销书也一样,既然是畅销,那么首要目的必然是赚钱,写作方式也必然是迎合读者,一如现在的流量大 v,畅销书并不在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写读者们愿意看的就好,越符合大众的心理,书就卖的越多,他们的出书本质是一种服务业。

这就像我说西方很多人反华,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他不在乎为什么反华,或者应不应该,他只知道,反华是一个能拿到工资的工作。

那些出了很多本畅销书的作者,往往都是揣摩读者心理的高手,就像娱乐资本有专门揣摩粉丝心理的团队,以便打造不同风格的流量明星,来收割不同口味的粉丝,再让他们相互“冲突”制造流量杠杆,自己躲在后面赚成倍的利润。

不少人迷上了看网络小说,我后来也了解到,现在的网络小说为什么极其高产,质量又都一致的好? 因为如今的网络小说,都是机器人在写。

设定好大致的主线和必要情节,设置好文风; 然后机器人会自己编造主角,时代,背景,人名等,完成一部完整的优质网络小说。所以才会有那些动辄几千章的......

短视频的精准推送,就是视频版的“机器人”; 各种无营养,带节奏的视频,如果长期盯着,自己的认知,就会掉入信息茧房里面去,而且很难爬出来。

因为认知一旦形成,改人认知如掘人祖坟。

这是个很难避免的现享,毕竟如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不乏带节奏的情况,司马迁在事不关己的情节中,非常客观严谨,但是在写到自己代表的豪强集团,如韩信李广项羽之际,他都不吝笔墨的褒奖,文学造诣顶级,但是逻辑上却有失说服力。

而写与豪强斗争的外戚时,民族英雄霍去病也没有夸奖几句,后世,凡是读史记学习并模仿项羽韩信等行为的,都没有好下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