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想到敬酒
对于写作这个事情,我常常陷入一种困惑之中无法自拔,写着写着就觉得很迷茫。写来写去,就会怀疑自己。写点家长里短碎碎念,坊间见闻小故事,沿途风景发感概等,不拘一格,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象写日记一样,充其量算作一篇篇小作文。写这样的文章比较轻松,不费脑子,挺喜欢的。
但是,想要写点深刻一些的东西,就常常苦思冥想,不得要领,就算勉强写出来,自己读后常常有这种感觉,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说要给读者有什么启发,有没有正能量,读来读去也找不出来。
所以,在我的备忘录或笔记本里,有很多写了一半或者写了个开头就搁在那里的烂尾文章,这些半头截脑的小作文,既不能给人以启发,也无法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苦恼如影随形伴着我,让我无从下笔。
遥想当年上学时,上语文课,每当学完一篇新课文,老师会让我们写段落大意,全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读后感等,那些名家名作,文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如节日燃放的焰火在空中绽放,灿烂而耀目,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我的思维常常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我的认知水平,时常停留在过去。
就象这次回国,在儿子的婚礼上,到了一对新人敬酒的环节时,我就差点闹出笑话。
我出国后,再也没有参加过家乡亲友的婚礼,我对婚礼敬酒这个环节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那个年代在我的老家,婚礼喜宴上的敬酒是这个样子的。
新郎新娘还有新郎的父亲在前面,伴郎伴娘在后面拿着烟酒糖,要每个桌每个人逐个敬酒,新郎敬酒要敬两杯,一杯红的,一杯白的,然后敬上一枝烟,但不点(点烟这活儿留给新娘),新娘当然也闲不着,新郎给这个客人敬完酒烟后,新娘就要给客人点烟,点完烟从伴娘手捧的印有大红喜字的搪瓷托盘中,拿一颗喜糖递给客人……按照这个程序,每个桌每个客人都要循环一遍。当然了,每个受敬的客人也要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所以,如果客人多的话,这套程序下来,基本上太阳就落山了。
那么,新郎的父亲在旁边干啥呢,当然是有用处的。因为儿女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有些平常不怎么走动的亲友也会赶来,这个时候,新郎父亲就派上了用场,父亲就会上前介绍,这位是你表叔(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或者是舅姥爷,姑奶奶等等上一辈的老亲戚。
要说结婚那天谁最累,肯定是新婚新娘,车轱辘话要重复N多遍,口干舌燥,还捞不到吃,捞不到喝,面带欢笑的表情直到婚礼结束。倘若遇到同辈调皮的发小,出个难题或节目,也不能让人难堪,必须满足人家的要求,你想停下或者不高兴那是不行的,因为后面还有个肩膀上扛着个大摄像机的,一步不落地跟在后头拍呢。
在出国前,我无数次出席过这样的婚礼宴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儿子的婚礼进行到这个环节时,我的脑海中满满的都是这样的画面,就象视频按下了暂停键。
儿子和儿媳拿着酒杯向主宾桌走来,向我走来了。
儿子说爸我们来敬酒。我说先敬谁?儿子说敬桌不敬人。我象个傻x一样又重复了一遍说先敬谁?儿子一看我好象那根筋搭错了,不对劲。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儿说,爸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一桌一桌地敬,一起喝。我还是没反应过来说,一桌一桌地敬,也要先敬最大的。其实我还想说,今天你舅最大,应先敬你舅。老伴儿一看我这样,一把把我拽到她面前,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虽然她现在胖得柳眉杏眼早已了无踪迹,但我还是想把她写得可爱一点)。要不是今天是个大喜日子,我估计她会一巴掌扇过来,就象范进他老丈人一样。在老伴儿的怒目而视中,我终于醒悟过来了。
你看,这就是思维僵化的后果。
思想僵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仍然喜欢看传统的文学作品,对新媒体文比较排斥。
偶尔看一下网络文学作品,竟看不出什么意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对广大读者有怎样的启发?拿来与我写的东西作一对比,我发现有些类似,我自己写的东西也常常提炼不出中心思想,或者说积极的社会意义,这让我很沮丧。
以前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和作品里面的人物产生共鸣,所以很佩服这些大作家,能把千千万万个读者代入其中。让大家跟随着书中的人物喜怒哀乐,以此来填补一下现实中所达不到的梦想。
而现在的网络文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令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让我这样的思维僵化者无所适从,就象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来到繁华的都市手脚无处安放一样。真需要象范进老丈人的那一记大耳光,来打醒懵懵懂懂的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58872/5c0a022af6fd18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