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站在书顶听世界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期,他从小就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并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我们从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学习他的知行合一的大智慧。

欲修身先修心

王阳明认为,人心即是天理,世界上没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王阳明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真理是有其道理的。

根据王阳明所言,若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至善的一面。

王阳明说“心”能掌控一切,一个人心中所想会影响他的言行,一颗平静的心能让人感到快乐,而一颗躁动的心会让人理不清头绪,找不到方向,人只有先修心,才能知晓道理,把握处世之道,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正并非容易之事,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

心安则安之若素

心安的人能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会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会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在起心动念间,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因此,只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将世情看淡,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心安则安之若素。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整天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

空心才能容万物

王阳明认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一颗只存天理而无贪念的空明之心。

“心空”就是内心无外物牵绊。修养内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心放空,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包容万物,海纳百川。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一样,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才能达到互相畅所欲言、和平共处。与其用金钱权利、名誉地位将内心虚伪地填充,何不索性把这些利益全部放下,将心放空,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所以说普通人只要能学会抛开杂念,让内心纯净空明,那么,即使才有高低之分,他们也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简单是一种最高境界

王阳明说人心就应该简单,简单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是安定,是率直,是单纯。它通常表现在衣着、饮食、休闲娱乐、事业成就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然而对其本质而言,就是依附于一颗简单的心。也就是在喧嚣的世俗社会中为自己谋求内心的宁静。

王阳明说而大多数人都是“道理在近处却偏偏要往遥远的地方去寻找,事情本来很简单,却偏偏要将其复杂化”。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人活一生也应该如此。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的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这些东西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心中的负担。

我们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当生活越趋于简单,我们越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将一颗简单的心升华,从而体会到“不足为外人道”的快乐。

简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幸福生活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